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11题。(14分)

塞 翁 失 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7.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两处)。(1分)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人皆之 (    )    ②死者十九(    )

③丁壮者弦而战 (   ) ④其马胡骏马而归(   )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马无故亡入胡 疑邻人之父

B. 近塞人 其邻人父亦云

C.子好骑 恕乎

D.此独跛之故 徐喷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1. 后人由这则寓言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发。(3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晋书》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又安敢毒耶 毒:

(2)则久已病矣 病:

(3)则弛然而卧 弛然:

(4)执而鞭之 鞭: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陶侃尝出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侃 大 怒 曰 汝 既 不 田 而 戏 贼 人 稻

1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3分)

  

9.(4分)(1)毒:      恨、憎恨     (2)病:       困苦不堪       

(3)弛然:    放心的样子             (4)鞭:    鞭打(名词动用    

10. (  B  ) (3分)

11.(5分)

①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②我走在路上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12.(2分)侃大 怒 曰 / 汝既 不 田 / 而 戏 贼 人 稻

13.(3分)

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统治者,一旦统治者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3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2分,意对即可)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0.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晖同县张堪有名称( ) (2)于太学见晖( )

(3)举手未敢( ) (4)堪( )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接友道

A.所然者何B.晖堪先达C.吾信于心也D.今方来,吾欲辱之,何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2)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3) 因恸绝良久。(《人琴俱亡》)

13. 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10(1)一向,平素   (2)曾经  (3)答复,回答   (4)死

11、D

12、(1)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2)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3)(王子猷)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缺主语扣1分)

13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1分),文中朱晖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2分)。

 附译文: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颉很不理解,问到:“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9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 编的《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辞爷娘去( ) ⑵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⑶军书十二卷( ) ⑷出相扶将 ( )

3、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 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 ”一句得出。现常用来比喻 。(3分)

1、郭茂倩 《乐府诗集》

2、(1)早上  (2)只  (3)这里表示数量多,不是确数(4)外城 

3、A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乐不思蜀(8分)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思蜀否?(很) B.泣而答(应当) C.王复问(正巧) D.如尊命(假使)

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2分)

⑴人之无情,何至于是邪?( )⑵心西悲,无日不思。(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句中加点的两个“为之”。(2分)

为之①( )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②( )感怆。

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句。(2分)

译:

1、D   2、⑴竟  ⑵“此”或“我的”

3、⑴给他或为他(刘禅)⑵因为这样或替他(刘禅)

4、即使让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地保住江山,又何况是姜维呢?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渚崖之间(水边) B.、河伯始其面目(掉转)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危险) D.、吾长笑于大方之家(看见)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我谓也 何陋

B.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道百 不能称前时之

D.望洋向而叹曰 岂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选出与“以为莫己若者”中的“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望洋向若而叹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若毒之乎  D.、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设喻说明哲理。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对比。

B.、“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两个成语都出自选文,前者本义是指“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叹无可奈何”,后者的本义是“被道德修养高的人笑话。”

C.、“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

D.、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⑵‘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1、D  2、A   3、B   4、B   5、翻译(略)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八岁,诵《孝经》、《诗》和《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父使驱田中雀: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B.、无遗忘者:没有漏掉的。

C.、躬耕诵书:(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

D.、见而异之: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2、对短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主题是顾欢勤奋好学。

B.、顾欢的父亲和同郡的顾恺之都是阻拦顾欢学习的人。

C.、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和《论》。”

D.、短文启示我们:只要勤奋学,任何困难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1、D  2、B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答:

23.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

答:

22、儿子(读书)是这样的痴迷,为什么不让他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23、 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鉴(10分)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o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e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1)郑公魏征 (2)并为

(3)可衣冠 (4)朕一鉴矣

2.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3.选出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郑公魏征 ③并为

②士多为用 ④得鱼腹中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4.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2分)

1.(1)死(2)写(3)使……正(4)丢失

2.人们把铜镜当作镜子,可以整理衣裳;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把当作镜子,可以看出得失. 

3.C

    4.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2分)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2分)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2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4.简答。(2分)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 。(2分)

l_亲身、亲自常只拜访

    2 .(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    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    备、只欠东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