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3题。(16分)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有上书请佞臣者 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小石潭记》)

C.深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出师表》)

D.朕欲使大行于天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曹刿论战》)

10.下列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告先帝之灵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析】选B。A项中的“去”依次解释为“去除”“离开”;C项中的“鄙”依次解释为“鄙视,瞧不起”“见识短浅”;D项中的“信”依次解释为“信义、诚信”“实情”。只有B项中的“源”在句中均可解释为“源头”。

10.【解析】选B。例句与B项中的“以”均表目的,可翻译为“来”;A、C两项中的“以”都可翻译为“认为”;D项中的“以”表手段,可翻译为“用”。解答这类题,需结合句意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

11. 答案:(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12. 答案: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人物的评价能力。要研读(乙)文和(丙)文,善于抓关键字来概括诸葛亮和唐太宗对曹操的评价。评价曹操可结合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及对(甲)文曹操所表现出的雄心壮志的领会来概括。

答案: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认为“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有气度的人。

附(丙)【译文】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民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认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的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对,但我不能采纳啊。”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8分)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注释】①沛公:刘邦。②厄塞:险关要塞。 ③进言:推荐。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诸将皆争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 )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以为萧何具有秦朝的文书档案。

B.是因为萧何具有秦朝的文书档案。

C.是以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

D.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

13.沛公对萧何极其信任,具体表现为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2分)

14.文中的萧何是一个 的人。(2分)

二、现代文(32分)

(8分)

11.(1+1分) (1)奔跑     (2)离开

12.(2分)D

13.(2分)不但任命萧何为丞相,还大胆启用萧何推荐的人。(每小点1分)

14.(2分)深谋远虑(或“从长计议”,意思对即可)

千金市骨(10分)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j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k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l,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解】j涓人:指君主左右的侍臣。k捐:丢掉,白白扔掉。l不能期年:不能:不足,不满;期(jī)年:一周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①涓人言君曰 以报君

③所求者生马 ④天下必王为能市马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①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3

A.①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 ②而君逆寡人

B.、①买骨五百金 ②安陵君许寡人

C.、①天下必以为能市马 ②大楚兴,陈胜

D.、①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求其能千里也

读了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①向或对。②反同返,返回。③活马。④认为。

①死马尚且要买五百两金子,更何况活马呢?

②于是,不满一年,就得到了许多匹千里马。

心诚则灵或诚心诚意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不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与赏析(共31分)

(一)(10分)

【注】①忻:xīn,同 “欣”。② 徼:jiào, 巡查,巡逻。

7、下列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的一项是( )(2分)

A.执而讯 B.朴闻忿 C.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D. 朴告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周朴迂腐可笑,如有人读错了他的诗,他会追着去质问。

B.樵夫本打算做偷盗的事,却被周朴吓得落荒而逃。

C.当樵夫被怀疑是小偷时,周朴替他解释。

D.周朴性格很怪癖,见到背柴人有了灵感,就拉住他大喊大叫。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尚苦涩 尤: ②卒乃之 释:

随其后 遽 : ④闽中传以为 笑:

10. 翻译下列句子。(2分)

适见负薪,因得句耳。(2分)

译:

[35f562dda411dbe6.gif]

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下列题目。(11分)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季梁闻之,中道而反( ) (2)衣焦不申,头尘不去( )

(3)我欲之楚( ) (4)吾用多( )

11.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10. (4分)

(1)反同返,返回  (2)申同伸,舒展

(3)到           (4)费用 

11.(1)现在大王行动想成就霸主的事业,举措想让天下信仰。(2分)

(2)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2分)

12.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3分)

阅读《郑人买履》一文,完成8—11题(13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先自其足 (2)归取之 

(3)至   (4)忘操之

座位号________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11.此文描写郑人时运用了 两种描写人物的

方法,表现了郑人 的性格特点。(4分)

8.(1)度:量长短  (2)反:同“返”,返回。(3)之:到……去 (4)而:却。

(4分,每题 1分)  

9.郑人/有欲买履者(1分)

10.(1)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分)

(2)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分)

11.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等(4分。前两空每空1分,后一空2分。)

阅读《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回答8——11题。(14分)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齐国宗亲。②人事:人世间的事情。③淄:淄水

④挺:同“挻”,shān,揉捏。⑤如:前往,去。⑥塞:要塞。⑦土偶人:用泥土捏的人。桃梗:用桃木枝刻的人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者千数 ( ) ②不敢言人事也( )

孟尝君( ) ④相与 ( )

(2)下列句中“之”的解释与“吾西岸之土也”中的“之”的解释相同的是( )

A.君入之 B.苏秦欲止之 C.楚之水土 D.至之市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 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

译文:

11. 试分析苏秦是如何运用类比说理的方法,说服孟尝君不要入秦的。(2分)

8(1)劝阻、劝止   本来   对……说   说话、谈话    (2)C 

9人事者 | 吾 | 已尽知之矣。

10(1)只有叶子的形状相似,他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关键字“徒”和“其实”)

(2)如果您到了秦国,那为臣就不知道您能不能回来了。 (关键词“而”)

11用土偶人和桃梗在“淄水至”的情景下不同的结果类比孟尝君“留齐”与“入秦”的不同结局。

阅读文言文《田单即墨之战》,完成8—11题。(14分)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②期年:满一年。③让:斥责。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皆轊折车败 ②期年不

时齐地皆属燕 ④南面而

⑵与所给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或谗之于燕昭王

A.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具答之(《桃花源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田 单 使 其 宗 人 皆 以 铁 笼 车 轊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①因为;②攻下,战胜;③这;④称王。

  (2)D(代词,代人)

9.田  单 / 使  其  宗  人 / 皆  以  铁  笼  车  轊

10.(1)于是共同拥立他(田单)为守将来抵御燕军

    (2)这个渔人一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着,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11.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10分)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有风雨暴至 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门 造: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3分)

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2分)

1.(2分)(1)适逢,正赶上  (2)拜访                      

2.(3分)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3.(2分)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

4.(3分)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附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第8-11题。(14分)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释】①哓(xiāo):嚷叫。②贾:“买”的意思,在此引申作招致。贾祸,招致灾祸。③荣夷公:周厉王的宠臣。④谮:诬陷,中伤。指恶意诬陷伤害。⑥渎:渎通“黩”,贪污。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王欲无( ) ②贾祸也( )

献之 ( ) ④遂谮王 (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例句:今以师归献马焉

A.尔知王之渎货启之B.则弛然卧C.乐亦无穷也D.戍死者固十六七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

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4分)

(1)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故事的结尾芮伯被逐,有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8、(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2)C(例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A、D中“而”是转接连词,B中为修饰连词。)

9.周 厉 王\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10.(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1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来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