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1题。(6分)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①,尝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②何……为:干什么。
1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⑴尝有好车 ⑵意欲借而不敢言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1.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2分)
19.(2分)⑴曾经 ⑵想要
20.(2分)我有了车子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21.(2分)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21—24题。(15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利尽南海 ( )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22.文中所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2分)
2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话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4分)
答:
2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8df2049f1f8ed56b.gif]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10分)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会有风雨暴至 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造门 造: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3分)
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2分)
1.(2分)(1)适逢,正赶上 (2)拜访
2.(3分)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3.(2分)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
4.(3分)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附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阅读《郑人买履》一文,完成8—11题(13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 (2)反归取之
(3)至之市 (4)而忘操之
|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11.此文描写郑人时运用了 和 两种描写人物的
方法,表现了郑人 的性格特点。(4分)
8.(1)度:量长短 (2)反:同“返”,返回。(3)之:到……去 (4)而:却。
(4分,每题1分)
9.郑人/有欲买履者(1分)
10.(1)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分)
(2)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分)
11.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等(4分。前两空每空1分,后一空2分。)
A.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B.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
|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便径入坐灵床上(《人琴俱亡》)。
|
|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 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10.结合选文内容,你从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字读出了哪些信息?(2分)
①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②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1.面对楚王的诬蔑,晏子“避席”的目的是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有力地反驳了文中楚王所说的哪句话? (2分)
12.晏子能言善辩,晏子的语言值得品味。文中晏子说“婴闻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②然则何为使子?
9.C
10.①“视”字:突出楚王对晏子态度的轻蔑、骄横狂妄。(1分)②“笑”字:楚王无法解释被绑着入楚为盗的原因,只能低头认输。表现了他的无奈、尴尬,自我解嘲。(1分)
11. ①“避席”的动作,突出晏子对楚王的尊重(显示晏子庄严有礼的态度。1分)②“齐人固善盗乎?”(1分)。(本题2分。)
12. ① “婴闻之”,留有余地的说法;“得无、耶”使用了表示猜测、疑问语气的虚词(1分)。反驳时语气委婉。(1分)②晏子既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又不激怒楚王以免损害两国关系。(1分)
:本题2分。第②点1分,第①点中答出其中的1点即可。
13.①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2分。“以”、“延”字解释必须正确,“于大门之侧”翻译顺序应正确,每错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②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2分。“然”、“则”、“何”、“使”、“子”字解释必须正确,每错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参考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晏子朝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竟)派你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挥洒汗水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3题。(16分)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①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②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③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④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注】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10.下列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以告先帝之灵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析】选B。A项中的“去”依次解释为“去除”“离开”;C项中的“鄙”依次解释为“鄙视,瞧不起”“见识短浅”;D项中的“信”依次解释为“信义、诚信”“实情”。只有B项中的“源”在句中均可解释为“源头”。
10.【解析】选B。例句与B项中的“以”均表目的,可翻译为“来”;A、C两项中的“以”都可翻译为“认为”;D项中的“以”表手段,可翻译为“用”。解答这类题,需结合句意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
11. 答案:(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12. 答案: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人物的评价能力。要研读(乙)文和(丙)文,善于抓关键字来概括诸葛亮和唐太宗对曹操的评价。评价曹操可结合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及对(甲)文曹操所表现出的雄心壮志的领会来概括。
答案: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认为“魏武帝多诡诈”。(用自己的话说亦可)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有气度的人。
附(丙)【译文】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民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认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的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对,但我不能采纳啊。”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8分)
沛公①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③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注释】①沛公:刘邦。②厄塞:险关要塞。 ③进言:推荐。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
1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以为萧何具有秦朝的文书档案。
B.是因为萧何具有秦朝的文书档案。
C.是以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
D.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
13.沛公对萧何极其信任,具体表现为 (用自己的语言归纳)。(2分)
14.文中的萧何是一个 的人。(2分)
二、现代文(32分)
(8分)
11.(1+1分) (1)奔跑 (2)离开
12.(2分)D
13.(2分)不但任命萧何为丞相,还大胆启用萧何推荐的人。(每小点1分)
14.(2分)深谋远虑(或“从长计议”,意思对即可)
千金市骨(10分)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j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k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l,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解】j涓人:指君主左右的侍臣。k捐:丢掉,白白扔掉。l不能期年:不能:不足,不满;期(jī)年:一周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①涓人言于君曰 ②反以报君
③所求者生马 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①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3
A.①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而君逆寡人者
B.、①买其骨五百金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C.、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②大楚兴,陈胜王
D.、①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读了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①向或对。②反同返,返回。③活马。④认为。
①死马尚且要买五百两金子,更何况活马呢?
②于是,不满一年,就得到了许多匹千里马。
D
心诚则灵或诚心诚意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不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与赏析(共31分)
(一)(10分)
【注】①忻:xīn,同 “欣”。② 徼:jiào, 巡查,巡逻。
7、下列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的一项是( )(2分)
A.执而讯之 B.朴闻之忿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 朴告之曰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周朴迂腐可笑,如有人读错了他的诗,他会追着去质问。
B.樵夫本打算做偷盗的事,却被周朴吓得落荒而逃。
C.当樵夫被怀疑是小偷时,周朴替他解释。
D.周朴性格很怪癖,见到背柴人有了灵感,就拉住他大喊大叫。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尤尚苦涩 尤: ②卒乃释之 释:
③遽随其后 遽 : ④闽中传以为笑 笑:
10. 翻译下列句子。(2分)
适见负薪,因得句耳。(2分)
译:
[35f562dda411dbe6.gif]
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下列题目。(11分)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季梁闻之,中道而反( ) (2)衣焦不申,头尘不去( )
(3)我欲之楚( ) (4)吾用多( )
11.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10. (4分)
(1)反同返,返回 (2)申同伸,舒展
(3)到 (4)费用
11.(1)现在大王行动想成就霸主的事业,举措想让天下信仰。(2分)
(2)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2分)
12.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