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9.与“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熟视久之(《草书大王》)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C.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2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21.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分)
19.(3分)D
20.(2分)便责骂他的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1分)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1分)
21.(2分)该责怪的是张丞相。(1分)原因:①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②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原因写①或②都可得分)(1分)
阅读《晏子使楚》,回答5-8题。(18分 )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坐盗 ②酒酣
③齐人固善盗乎 ④寡人反取病焉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文: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③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7.当晏子巧妙回击楚王后,楚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请说一说楚王的“笑”中蕴含着怎样的心理?(4分)
答:
8.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是如何做到巧妙回击楚王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答:
5.(4分)略
6.(6分)略
7.(4 )楚王对刁难不成、尴尬局面的自我解嘲;对晏子机智善辩的佩服。意对即可。
8.(4分)方法上讲究策略,运用类比法,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态度上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义正词严;语气上委婉得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1分)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②以进,皆经浣濯③者。参军④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事。 ②更衣:交替拿着换的衣服
③浣濯:洗涤 ④参军:官名。
10.(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而后或不然( ) ②乃赐之币(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乃赐之币”中的“之”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齐之习辞者也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吾欲辱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主 公 躬 行 节 俭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你能看出太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3d13c0dce23606.gif]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③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录
駬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⑥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⑦。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⑧千乘之君,万乘⑨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 ①甘戊:战国秦国人。②间:缝隙,此指河面狭窄。③说:说客。
④骐骥、录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⑤狸:野猫。⑥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
⑦斤斧:指斧子。⑧说:说服。⑨千乘、万乘:指小国、大国。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足及千里 ( )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 )
置之宫室(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使之捕鼠
A.观之正浓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D.千乘之君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子 亦 不 如 戊 矣。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这篇短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501db9ce99378a0.gif]
临危护母(14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7、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以”字与“以刃临芝”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B.以鹿车推载母
C.以为且噬己D.遂以名楼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芝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荆州躲避祸乱。
B.在鲁阳山的时候,司马芝遇到了强盗,他赶紧带着老母亲逃走了。
C.当强盗用刀逼着司马芝的时候,他毫不畏惧,只是希望强盗放过自己的母亲。
D.强盗们被司马芝的行为打动,最终放过了他们母子。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少为书生:_____ (2)同行者皆弃老弱走:_____
(3)卒于官:_____ (4)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2)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7.C8.B9、(4分)
(1)少:年幼 (2)走:逃跑 (3)卒:死亡 (4)及:比得上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
(2)在南方住了十几年,(司马芝)亲自耕种,恪守礼仪节操。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一朝:一天⑤一旦:一天。
19.(4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 ) (2)人莫言 ( )
(3)去而顾之 ( ) (4)伯乐乃还而视之 ( )
20.(4分)请翻译下面句子。
(1)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2)一旦而马价十倍。
21.(2分)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
19.(1)去 (2)不,没有 (3)回头看 (4)骏马
20.(1)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圈儿看看它,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
(2)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暴涨了十倍。
21.不好,人应该有主见,不应该跟风,要学会正确的判断事物,不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亟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俟相公归视。”即欲持去。兄怒,挈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王旦,谥号文正。 ②归第:回家。 ③酝:酒。 ④却:去掉。
2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兄亟令人首取二壶 (2)即欲持去 (3)问其故
22.翻译画线句。(2分)
左右具道所以然。
23.本文表现了王文正怎样的品质?(2分)
21.①他(王文正) ②离开 ③原因 (共3分)
22. 近旁侍者向王文正详细讲述这样的原因。(2分)
23. 为人豁达(宽宏大量)(2分)
阅读《南霁云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完成21—24题 (9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②,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③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④。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⑤!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为防守睢阳的张巡;远:许远,睢阳太守。②浮图:佛塔。③愈:韩愈自称。④相语:告诉我。⑤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2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3分)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 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__________、箭射浮图、__________ 。(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21.(3分)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2 (2分)C
23、(2分)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24.(2分)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诣:
(2)姥初有愠色 愠: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因书之 羲之书其扇 B.持六角竹扇卖之 人竞买之
C.后为其父误刮去之 各为五字 D.后为其父误刮去之 其书为世所重
2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
2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2分)
[7de410c8ac6d8626.gif]
淳于髡(kūn)者,齐之赘婿也①。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赘婿:战国、秦、汉时,家贫卖子与人为奴,三年不能赎还。主家以女子匹配之,称为赘婿。在当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 ②隐:隐语,这里指谜语。
2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数使诸侯 ( ) (2)未尝屈辱( )
(3)诸侯并侵 ( ) (4)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
2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断3处,3分)
此 鸟 不 飞 则 已 一 飞 冲 天 不 鸣 则 已 一 鸣 惊 人。
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淳于髡成功劝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4分)
(1)多次、屡次 (2)曾经
(3)一齐 (4)劝说、劝谏、说服
22.(断3处,3分)
此 鸟 不 飞 则 已 |一 飞 冲 天| 不 鸣 则 已| 一 鸣 惊 人。
23.(2分)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24.(3分,意思相近,表达流畅即可。)
示例: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启发、明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或: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听起来舒服,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一个入赘的女婿。身高不满七尺,口齿流利圆转,能言善辩。多次出使诸侯国,不曾蒙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说谜语,喜欢无节制地追求快乐,通宵喝酒,陶醉其中,不理政事,把治国大事全委托给公卿大夫。朝中百官放纵无忌,一片混乱,各诸侯国都来侵犯。国家快要灭亡,危在旦夕。齐威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劝谏。淳于髡用谜语来劝谏齐威王说:“国内有只大鸟,落在大王宫中,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答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起来就会直冲 云天;不叫则已,一叫起来,就会让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来朝述职,奖赏了一人,杀了一人,整顿兵马,出击御敌。诸侯十分震惊,都把侵占齐国的土地归还了。这种声威延续了三十六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