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廪食:官府供食〗

1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1分)

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1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吾剑之所从坠 ②不亦

③齐宣王使人吹竽 ④宣王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我国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我们大多可以从中获得启迪,这两篇也不例外。选择其中的最有感触的一篇,把你的心得写下来。(3分)

12. 是 / 吾 剑 之 所 从 坠(1分)

13.①这儿    ②迷惑、糊涂     ③让      ④同“悦”高兴 (每个1分,共4分)

14船已经在前行了,但剑是不会前进的,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分)

15.甲文的启迪是不能太教条;乙文的启迪是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坑蒙拐骗。(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8.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B. 定中原 通巫峡

C. 还旧都 曹操比袁绍

D. 则名微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4分)

答:

21.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7.(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8.(2分) C D 

19.(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0.(4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分)

21.(4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6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发闾左適戍渔阳 ⑵天下苦秦久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其长吏 _______ ⑵夜篝火_______

天大雨 _______ ⑷为天下_______

12、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3、从陈胜、吴广在起义前做的准备来看,你觉得他们能取得“举大计”的胜利吗?为什么?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分析。(3分)

14、选段中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3分)

[1f2e445deacf31af.gif]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一11题(14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杂事一》)

【注】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为楚令尹。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

上天就会降福于他。③仁:仁慈。

8.(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恐母而死也 ( ) ②而泣 ( )

③蛇今在 ( ) ④长,为楚令尹 ( )

(2) 下列各句中的“之”和“杀而埋之”中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2分) ( )

A. 久,目似瞑 B. 至

C. 齐习辞者也 D.吾欲辱

9.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读节奏。(2分)

闻 见 两 头 之 蛇 者 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2)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11.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孙叔敖身上的优秀品质。(2分)

8.(1)  ①去(离开)  ②归(回家)   ③安(哪里)   ④及(等到)

   (2) D 

9. 闻/见 两 头 之 蛇 者/ 死

10.(1)(孙叔敖)还没有管理国家,全国的人就信服他的仁慈了。

   (2)略。

11.“闻见两头之蛇者死”,“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表现孙叔敖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在一次游玩时,看见一条长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便回答说:“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刚才我看了两头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他母亲说:“我听说对别人有恩德而又不为人所知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爱的人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来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尝 于 太 学 见 晖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晖同县张堪有名称 (2)乃晖臂曰

(3)举手未敢 (4)子孙窃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欲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记之B.晖堪先达

C.固国不山溪之险D.而能天下事为己任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12.结合上文,简要说说朱晖是怎样的人。(3分)

8.(2分)尝∕于 太 学∕ 见 晖

9.(4分)(1)一向,平素   (2)握,持  (3)答复,回答   (4)对……感到奇怪

10.(3分)D

11.(4分)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12.(3分)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16分)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指边远地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注释:①瓮牖(yǒu)绳枢之子:指出生贫寒。②氓隶:古代对出身卑贱者的称呼。③猗(yī)顿:因经商而致富。④赢粮:挑了粮食。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天大雨( ) ⑵失期,皆斩( )

⑶崛起阡陌之中( ) ⑷赢粮而从( )

13.下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辍耕垄上 率罢弊卒B.扶苏数谏故 中有足乐者

C.迁徙之徒也 拔山倒树来D.余威震殊俗 苛政猛虎也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⑶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5.乙文说“陈涉论才能赶不上普通人,没有孔、墨之德行,没有陶朱、猗顿之富有”,那他凭什么能领导起义,并不断取得胜利。联系【甲】【乙】两文有关内容概述。(至少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⑴适逢,正赶上⑵按照(秦朝的)法律⑶田间小路 ⑷率领、带领    13.(3分)(B)

14.(2分)①现在逃跑被抓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2分)②砍削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彩那样聚集着,像回声那样应和着。

(2分)③高山依附着高峻的山势竞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15.(3分)①小时候有远大的抱负,不甘平庸;②能抓住起义的恰当时机;③能正确分析起义的形势;④能充分利用秦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这一有利的条件;⑤能抓住项燕、扶苏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一有利的条件;⑥能发动天下的豪杰并肩作战……(答到一点给1分得满3分为止)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陈太丘与友行 期 ( )

(2)太丘舍去,去后至 乃 ( )

(3)元方入门不 顾 (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答:

11.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元方有什么性格特点?(1分)

答:

9.(3分)(1 )约定  (2)才(3)回头看

10.(2分)(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信”字译错扣0.5分,括号里的内容缺一处扣0.5分)

11. (1分)是非分明,聪慧善辩。(意思相符即可,只答“聪明活泼”不得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卫君其言告边境”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C.徒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出师表》)

12.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太 子 颜 为 君 子 也 甚 爱 而 有 宠 非 有 大 罪 而 亡 必 有 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译:

14.南文子识破了智伯的哪两个阴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1.(2分)D

12.(2分)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2分;多画一处扣1分,多画两处不得分。)

13.(2分)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国国君四匹良马和一块白色的璧玉。(“欲”和“遗”要译出,1分,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14.(2分)两个阴谋:一是智伯通过送礼物来麻痹卫国,使之疏于防备,以达到偷袭的目的;二是假装让太子逃奔卫国,以达到偷袭的目的(为他发动战争找借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8.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安陵君其寡人 许:

(2)大王加惠,以大小 易: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秦 于: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译句:

10.唐雎在和秦王的较量中,重申安陵君“ ”的理由,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请求。(填写文中的句子)(1分)

8.(3分)(1)答应  (2)交换  (3)到 (每小题1分)

9.(2分)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虽”和“直”要译出,1分,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10.(1分)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⑶故人:拜访(4)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更加)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其文轩( ) ⑵此为何若人( )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

B. 将攻宋 臣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子墨子闻 愿借子杀

D.子墨子起,拜 寓逆旅,主人日

14.翻译句子。(2分)

⑴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15.【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2分)

16.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2分)

12.⑴舍弃,丢弃  ⑵什么样的共2分。

13:d

14. ⑴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 评分:共2分。

15.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  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等  评分: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甲】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乙】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

评分:共2分。每例分析准确各得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