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谓唐雎曰 (谓:告诉) B.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C. 天下缟素(缟素:穿丧服) D. 长跪而谢之(谢:道谢)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B.①徒以有先生也 ②以头抢地耳
C.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秦王怫然怒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10.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秦王叙述“天子之怒”引起战争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炫耀武力,想用战争来进行恫吓。
B.外交辞令中常有言外之意,“与臣而将四矣”的言外之意是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
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表示秦王已经屈服,说明他已经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不对,并主动放弃了这场战争。
D.在唐雎与秦王的这场斗争中,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DD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2)姥初有愠色: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2分)
4.文中是怎么刻画王羲之的人物形象的?(3分)
1.(1)尝:曾经 (2)愠:生气、发怒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4.侧面描写:桌子被划坏后门生的态度和佬的态度;正面描写:通过王羲之在门生桌上刻字和帮助老媪的事件中写出了王羲之的随和、善良。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群响毕绝/湖中人鸟语声俱绝
C.不能名其一处也/有仙则名D.宾客意少舒/醉翁之意不在酒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文中口技表演出现了两个小高潮,连作者也忍不住暗暗叫好:先是一家四口逐渐醒来时“□□□□,□□□□”的情景,后来是失火救火时“□□□□,□□□□”声响场景。(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多次描写了听众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B.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在记叙、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
C.本文共描绘了失火,救火两个场面,场景情节由简单到复杂、声音由少到多,观众神情由迟缓渐入紧张,最后达到高潮。
D.作者选用了贴切的拟声词,对声音予以细腻的摹写,加强了读者想象中的听觉作用,从而获得一定的真实感和艺术享受。
6.B
7.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吓变了脸色的,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了。
8.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9.C(口技表演者依次模拟了三个场面:一家三口由睡而醒,失火,救火)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昔齐景公 昔: (2)数其罪云 数:
(3)必轻吾国 轻: (4)公乃释罪 释: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2分)
1、(1)从前,以前(2)计算,列举(3)轻视,看不起(4)消除,解除
2、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 (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的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4、曲线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分)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B.故克之/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亲密无间 D.何以战/可以一战
3.翻译 (4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左传》 长勺之战 2.D 3.翻译(略)
4.⑴反面衬托曹刿的聪明机智。⑵表明进见原因。⑶为下文鲁庄公的目光短浅作铺垫。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本文作者 ,是 (朝代)文学家。(2分)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擅长) B.但微颔之(下巴颏)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放箭) D.睨之(斜着眼睛看)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D.康肃笑而遣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5.翻译(2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
1.欧阳修 宋代 2.B 3.D
4.C(点拨:本文中陈尧咨自大,卖油翁自信) 5.翻译(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 (2) 管仲囚焉 ( )
(3) 鲍叔既进管仲 ( ) (4)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13、根据选文说说鲍叔牙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2分)
[7125a3caffa817be.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③揭:公布。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每期会赋役( ) ②事决乃退( )
③或教准增年( ) ④上由是嘉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A.辍耕之垄上 B.然足下卜之鬼乎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悍吏之来吾乡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唯 具 乡 里 姓 名 揭 县 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请结合语段说说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8.(1)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③有人 ④因此 (2) D
9. 唯 具 乡 里 姓 名/ 揭 县 门
10.寇准于是就拉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重点词语:辄 引 令 复)
11.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评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未结合语段扣一分。
(共8分)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后汉书·董宣伟》)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下文又称“主”。②苍头:奴仆。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④帝:即汉光武帝。⑤黄门:指太监。⑥文叔:刘秀的字。⑦班:分发。
21.解释加点的词。(2分)
而纵奴杀人 使宣叩头谢主
强使顿之 宣悉以班诸吏
22.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将何以治天下 B.即以头击楹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3.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1)藏亡匿死 (2)强项令出
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2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25.谈谈你阅读本文后获得的启示。(2分)
纵:放纵。谢:感谢。顿:指磕头。悉:全,都。
22.D(题干“以”是介词“把”。A项“以”是介词“用”。B项“以”是介词“用”。C项“以”是表目的连词“来”。)
23.A(亡:逃跑。强项:坚强不低头。)
24.D(公主说的话是激怒皇帝制服这个小县令。)
25.从董宣角度谈:做人要正直,不畏权势;从皇帝角度谈:做人要大度、正直,不因亲疏左右了自己的判断。任人唯贤。(答对一个方面即可。)
【译文】 陈留人董宣做洛阳县令。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停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喝斥这个奴仆下车,于是打死了他。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大怒,叫来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就死。”皇帝说:“你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有圣明道德使国家中兴,可是放纵奴仆杀人,将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请允许能够自杀!”他立即用头撞柱子,鲜血流满脸。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他。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你当百姓时,敢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样!”于是下令:“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吧!”皇帝赐给董宣三十万钱,董宣全把钱给了各位官吏。从此董宣能够打击豪强不法之人,京师没有人不震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