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分)
7.(1)命令;派遣;让(2)停;过了
8.B
9.“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10.要知人善用;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3分;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2分;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1分
2005年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7、⑴:移动 ⑵离开
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2004年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4分)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2分)
12.(1)D (2)B。
13.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14.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2003年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1)慢;(2)看。
12.(1 )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造( )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颇示( )己志
③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 ④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9.翻译句子。(4分)
①因以为号焉。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10.两文分别写五柳先生和醉翁的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
8. 答案:①往,到;②显示,显露;③从;④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评分:答对一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4分。
9. 答案:①就以此为号;②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评分:翻译准确一句得2分,共4分。
10. 答案:(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评分: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13-16题(17分)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坐盗( )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 )
③晏子避席对曰( ) ④故直使楚矣( )
14.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B.婴闻之 齐之临淄三百闾
C.寡人反取病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D.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16.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4分)
13、故:所以
14、D
15、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分)
16、要求结合具体的情节(2分),楚王:仗势欺人 晏子:机智善辩(2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从前有个书呆子绰号“全信书”,成天埋在书堆里。一天,读书时脚上的鞋被炉火烧着了,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忙去找书本。书上说,桔能降火。他忙拿起一个大桔子就咬,滴下的汁水把鞋上的火灭了,书呆子大喜。但鞋头已被烧出大洞。于是他上街买鞋,走到半路,想起尚未找到文字根据,忙奔回家中,从书箱里找出家父留下的书简,上面写着他穿六寸鞋子。于是定要掌柜给他六寸的鞋,掌柜无可奈何地把鞋拿给他。书呆子使劲穿进去,鞋破了,脚趾露在外面。掌柜拿过书简仔细看,上面写着:“吾儿七岁,着鞋六寸,脚随人长,步步前进。”书呆子断章取义,迷信书本,仍旧穿着那双六寸的鞋子回去了。
11.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10分)
⑴至之市 ( ) ⑵试之以足 ( )
⑶及反 ( ) ⑷遂不得履 ( )
⑸使其冲烟飞鸣 ( ) ⑹昂首观之 ( )
⑺置之其坐 ( ) ⑻吾忘持度 ( )
⑼项为之强 ( ) ⑽拔山倒树 (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⑴何不试之以足?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
⑶着鞋六寸,脚随人长
13.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说说郑人和书呆子的愚蠢表现。(4分)
⑴郑人愚蠢的表现是
⑵书呆子愚蠢的表现是
14.结合郑人和书呆子买鞋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两点感悟。
(2分)
11、12、13、14略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13-16题(17分)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坐盗( )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 )
③晏子避席对曰( ) ④故直使楚矣( )
14.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B.婴闻之 齐之临淄三百闾
C.寡人反取病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D.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16.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4分)
13、故:所以
14、D
15、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分)
16、要求结合具体的情节(2分),楚王:仗势欺人 晏子:机智善辩(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②。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 质:做人质
B.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去:距离
C.后太子罢质 罢:拒绝
D.庞恭从邯郸反 反:通“返”,返回
9.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子将安之?
B.得一人之使
C.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D.宋军令人问之于丁氏
10.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恭害怕在自己去邯郸的这一阶段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于是就先给魏王打打预防针。
B.当庞恭从赵国回来之后,最终没有见到王,是因为王认为自己没有听庞恭的建议而羞愧。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三人成虎”源自于这个故事。
D.不可轻易相信传言,眼见尚且不足信,更何况是耳听了。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参考译文】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8. C (罢:结束)
9. D(例句和D之:代词,A:动词,去B:结构助词,的C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10.B(王未见庞恭是因为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而心存嫌隙。)
11.(1)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明”,“然而”各一分,整句通顺一分)
(2)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愿”、“察”各一分,整句通顺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①既亡,王应(王含之子)欲投世儒②,世儒为江州刺史。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刺史。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③,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兴愍恻④。荆州守文⑤,岂能依意表⑥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⑦。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王大将军:王敦。王应是王含之子,王敦无子,把王应过继为儿子。②世儒:指王彬。③江州当人强盛时:指江州刺史王彬在王大将军王敦强盛的时候。④愍(mǐn)恻:怜悯恻隐。⑤守文:谨守成法。⑥意表:意料之外。恨:遗憾。⑦恨:遗憾。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 世儒为江州刺史 为:作为 B. 含语应曰 语:告诉
C. 必兴愍恻 兴:产生 D. 含不从 从:听从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密具船以待之
A. 深以为恨 B. 以君之力 C. 积芦灰以止__ D.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含仅凭关系好坏决定投靠谁,而王应却能根据人品性格来作判断,比王含更有洞察力。
B.王应谨遵父命,虽然心里知道投奔王舒是不理智的做法,但还是和父亲一起投靠了王舒。
C.王舒谨守成法,毫无慈悲之心,他残忍地杀害了没了靠山,希望能得到收留的王含父子。
D.王彬为人仗义,很有同情心,虽然曾与王敦有过节,仍然不计前嫌,“密具船以待之”。
11.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1)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A(为:担任。) 9.C(来)
10. D(“虽然曾与王敦有过节,仍然不计前嫌”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11.(1)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你为何想去投靠他?(“平素”“归”各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问句形式1分。)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大增高,还愁挖不平吗?(“加增”翻译准确,1分,问句形式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去投奔王世儒,世儒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想去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你为什么想去投靠他?”王应说:“这才是应该去的原因。江州刺史在人家强盛得势的时候,能够抵抗不同意见(指错误的意见),这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衰败危急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怜悯恻隐之心。荆州刺史谨守成法,怎么能按照意料之外的做法办事?”王含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两人便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就秘密地准备好了船只来等候他们;(王应)到底没能来,(王彬)深感遗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