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去后 (2)相而去

(3)尊君在不 (4)入门不

1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元方是从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分)

18.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3分)

15.(4分)(1)才                    (2)丢下、舍弃 

(3)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4)回头看

    16.(4分)(1)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2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2分)

    17.(2分) 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18.(3分)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B. 定中原 通巫峡

C. 还旧都 曹操比袁绍

D. 则名微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6.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2.(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3.(2分) C D 

14.(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5.(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6.(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忿恚尉,令辱之,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节选自课文《陈涉世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广故数言欲 激怒其众

且秦灭韩君为长者

且壮士不死即 乃令符离人葛婴兵徇蕲以东

今南方定 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广一向以来爱护戍卒们,所以那些戍卒大多愿意听命于吴广,服从他的差遣。

B.吴广利用戍卒们对他的爱戴,故意制造事端,使得押送戍卒的军官逼反戍卒们。

C.吴广协助陈胜杀死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军官,并以“失期”这条死罪劝反戍卒们。

D.吴广依照老百姓的要求,拥戴公子扶苏和项燕为大楚王,自己仅位居都尉一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文言词语理解】(3分)

D(率领/率领,出自《隆中对》。A.逃跑/灭亡,出自《唐雎不辱使命》。B.用/因为,出自《唐雎不辱使命》。C.罢了/已经,出自《出师表》。)

10.【文意理解】(3分)

A(B.并非押送戍卒的军官逼反戍卒们,而是吴广故意激怒押送戍卒的军官,诱使他们当众鞭打他。C.陈胜协助吴广杀死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军官。D.并非拥戴公子扶苏和项燕为大楚王,而是假借这两人的名义以争取百姓的拥戴。)

11.【文言翻译】(4分)

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分。“戍死者”1分,“十六七”1分。]

⑵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分。“宁”1分,句式1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为/且秦灭韩

B.、为天下唱,多应者/诚开张圣听

C.、扶苏以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D.、大楚兴,陈胜/秦色挠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9、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__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4分)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7、B    8、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9、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0、B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

其实味不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吏二缚一人诣王( ) (2)晏子避席对曰( )

(3)叶徒相似( ) (4)公被狐白之裘(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

6.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7.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2分)

答:

3.其/实味/不同(每处1分,共2分)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捆绑(2)座位(3)白白地(仅仅、只)(4)通“披”,穿(每小题0.5分,共2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翻译通顺、大意正确即可。)

6.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1分)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1分)

7.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选择一个人,回答语言通顺、符合文意、题意、说理清楚即可。

 示例: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2分,若选择了两个或三个人,或者答成人物的缺点都不给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可以一领及我。以:②后大闻之之:

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3分)

11、答案:①把(或“拿”)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

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2~13题。(4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分)

公约之饭(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1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1分)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1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2分)

11.代词,代萧氏子只[评分标准]本题1分,每空0.5分。

12.子妇之亲萧氏子/ 至京师。[评分标准]本题1分,多划不得分。

1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评分标准]本题2分。王安石的勤俭1分,学习这种精神1分。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可以一领及我以 ②后大闻之之

14.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2分)

13.答案:①把(或“拿”)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

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10.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句: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12.文中自新“性方简,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

9.B(2分

10.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2分,“诣”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11.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儿/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上以上不得分)

12.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②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2分,①②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③④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