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又何焉:   (2)弗敢也 :

(3)公将之 :   (4)克,公问其故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入见 / 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B.、战长勺/ 所欲有甚生者

C.、乡人曰 / 中往来种作D.、潭中鱼百许头 / 以一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3.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用曹刿的原话回答)(1分)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0.(2 分) (1)参与   (2)独自占有    (3)击鼓    (4)已经

11.(2 分) A

12.(3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 , 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 或 “也一定要按照实情来处理”)。

13.(1分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14.(2分)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世耕( ) (2)即诗四句( )

(3)父焉( ) (4)前时之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2.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答: ___

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1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
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
12.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3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伸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遣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l“(池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1题。(1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

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会天大雨 会:

(2)为天下唱 唱:

8.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怅恨久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先天下之忧而忧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佣者笑应曰/足肤皲裂不知B.项燕为楚将,有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

D.当立者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1.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2分)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7.(1)适逢,恰巧遇到   (2)同“倡”,首发或倡导

【解析】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准确地写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答题时要考虑到具体语境,注意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

8.C【解析】“辍耕之垄上”中“之”的意思是“到”。A项中“之”无实义;B项中“之”应为“助词,的”,D项中“之”无实义。

9.C  【解析】A项中“而”的意思分别为“顺承”,“转折”;B项中“数”的意思分别为“数次”,“几个”;C项中“故”的意思都为“原因”;D项中“乃”的意思分别为“是”,“竟然”。

10.(1)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关键词“天下”“苦”)

  (2)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或: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关键词“往往”“指目”)

【解析】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与原文一致,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省略、倒装等句式。翻译时应注意一些规则和技巧,如省略成分要补出,倒装句的结构处理,个别特殊句的扩充或凝缩等。本题中,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苦”“目”等词语。

Il.第一件事:鱼腹藏书(或’:丹书鱼腹)  第二件事:篝火狐鸣

【解析】首先要找出课文中与“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相关的内容,然后抓住重要信息,用四字短语归纳概括出来。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时人莫之也( )

(2)欲大义于天下( )

(3)受命以来,夜忧叹( )

(4)斟酌损,进尽忠言(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8.从体裁上看,甲乙两文有何不同?(4分)

甲文:

乙文:

19.从内容上看,甲乙两文表现重点有何不同?(4分)

甲文:

乙文:

16.(1)承认,同意(2)伸,伸张(3)早上(4)增加 17.(1)这个人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2)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18.甲文以记叙对话为主,有故事情节,是传记式的记叙文;乙文以议论为主,有观点,有论据,有说理,是陈情式的议论文。 19.甲文侧重表现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对诸葛亮的期盼;乙文侧重表现诸葛亮对刘禅的希望,对刘备和蜀汉的忠诚。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镃(zī)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②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民之憔悴于虐政”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宋何罪有B.莲,花君子者也

C.辍耕垄上D.无丝竹乱耳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11.D12.况且,仁德的君主没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久的了。(“且”“于”译出得1分,语序合理得1分)13.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 .提出了施仁政才能称王天下的观点(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6题。(20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然( ) 徒( )

( ) 韩( )

2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长跪而之B.岂五百里哉

C.非若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3分)

(1)请广于君( )

(2)轻寡人与( )

(3)天下缟素( )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5.选文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26.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21.fú xiǎn jìnguī22.D23.(1)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扩大。(2)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3)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24.(1)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在啊! 25.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26.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唐雎:沉着、镇定、爱国、坚强无畏。

阅读文言文,完成12~15题。(17分)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王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②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③,麦陇朝雊④,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⑤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⑥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⑦。因驮黄檗人往⑧,不一。山中人王维曰。

注释:①选自《王右丞集》。②轻鲦(tiáo):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③青皋:青草地。④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⑤天机清妙:性情高远。⑥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⑦无忽:不可疏忽错过。⑧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

1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猛浪若( ) (2)互相轩邈( )

(3)草木蔓( ) (4)白鸥翼( )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14.甲文运用描写表现了富春江水的特点和山 的特点;乙文则以“草木蔓发”等六个四字句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的山间景色。(3分)

15.阅读甲文,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阅读乙文,你觉得王维的朋友会不会接受他的邀请,为什么?(6分)

甲文:

乙文:

12.(1)奔马(2)比高远(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3)生长(4)举 13.(1)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2)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这不太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14.清澈、湍急(1分) 高峻、雄奇(1分)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等类似词语(1分)15.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3分) 乙:会接受邀请,一是因为景色优美,二是因为两人志趣相投。(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颀”,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可以益矣 益:(2)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怡然: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师襄子辟席再拜。

16.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4.(1)增加,指增加新内容,学习新的内容(2)高兴(愉快)的样子 15.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恭敬地连着行了两次礼。16.无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3。(10分)

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望尘者接踵于道,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改观。赵每目送之,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菌次哀振,抚其幼者如子,字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①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②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③改观:改变态度。④振:同“赈”,救济。⑤字:嫁。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2分)

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

A.、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B.、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

C.、时 /独 吴 菌 次 / 落 落 然D.、时 /独 吴 菌 次 落 落 然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黑归( ) (2)召还( )

11.翻译句子(2分)。 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

12.用自己的话回答说说在赵洞门及儿子死后吴菌次是怎样做的。(2分)

13.结合《范进中举》一文,从人们对待赵洞门的表现看出当时是怎样一种社会现实。

(2分)

9.C11.(2分)12.及:等到      寻:不久     (2分)

13.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在外地客寓。(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陈康肃公尧咨射(擅长)     B.但微之(下巴颏)

C.射于家圃(曾经)       D.之(斜着眼睛看)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亦此自矜 钱覆其口

B.有卖油翁释担立 (油)自钱孔入,钱不湿

C.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

D.康肃笑而遣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