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4)虽杀臣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2、文段划线句中的两个“吾不言”各有什么隐含义?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态?(2分)
20、守卫 通“屈”,理屈 入侵 即使
21、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
22、第一个是公输盘想杀死墨子而不敢说,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而又胆怯;
第二个是墨子看穿对方的阴谋而不说出来,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沉着冷静。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3——26题。(9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2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3)以天下莫能当。 (4)秦悉坑之。
24、根据语句意思,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C.尝与/其父言兵事 D.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2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6、读懂文意,完成下列题目。(2分)
(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23、击鼓(进军) 已经 认为 埋
24、A
25、该题考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省略的内容也应该译出。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2)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
26、(1)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2)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正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①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则耻之,遂擿②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③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释】①神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下文“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② 擿(tī):挑出错误,加以批评。③崔宗之:唐朝诗人。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罪徙西域 ②数宴见
③力士素贵 ④益骜放不自修
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罪徙西域” 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以其境过清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D.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译:
②帝欲官白,妃辄止。
译:
11.读了这则短文,说说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
8.(4分)①迁移 ②屡次 ③一向 ④更加 9.(2分)B10. (4分)①李白仍然和酒友们在闹市中喝得大醉。 ②皇上想让李白做官,贵妃就加以阻止。
11.(2分)示例:文才出众,志向高远,天真孤傲,狂骜不驯。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
【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奉奏一篇。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文章,就召李白进宫,而李白当时已醉。(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词句婉丽真切没有任何宿构。帝很爱李白的才能,屡次宴请会见。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荡不羁,恳求回乡,皇帝赏赐金钱放他回去。李白游历四方,曾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官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7.下列句中的“以”与“维以实对”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扶苏以数谏故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祭以尉首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何惧而匿 匿:__________ ②浩然再拜 再:__________
③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偕:__________ ④欲荐诸朝 诸: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2分)
译:
②会故人至,剧饮欢甚。(2分)
译:
10.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
7.(2分)D
8.(4分)(1)躲藏(2)两次 (3)一起 (4)相当于“之于”
[071c3ebad8b86023.gif]
10.(2分 )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高启《墨翁传》,有删节)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lí):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qiào):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chái):同辈。⑨弸(pénɡ):充满。⑩徼(jiǎo):求。
3、 解释下来加点的词语。(4分)
⑴. 躬操杵臼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人望见,咸异之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所制墨,有定直__________________ ⑷.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自; 感到……怪异; 通“值”,价钱; 效仿
4、①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
②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5、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译文: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的了荆楚 这个地方,一次,他遇了有人传授古带造墨的方法,于是说:“吾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就回家了,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字身 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所制墨,有 一定的价钱。报酬不合适,辄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满而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 他说:“ 你的墨汁做得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 唉!吾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勤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容易了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在用低廉的价钱__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 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 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卖,这么做可以吗? 在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 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难道不感到羞愧吗?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5.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CB
7、(1)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这个勇士倘若发怒,(则)倒下尸首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回好学(《史记》)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孔子哭之恸( ) ②门人益亲( )
③弟子孰为好学( ) ④不贰过(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原文:“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3.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3分)
答: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A. (4分)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B. (3分)(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分)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又何间焉: (2)弗敢专也 :
(3)公将鼓之 : (4)既克,公问其故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乃入见 /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B.、战于长勺/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其乡人曰 / 其中往来种作D.、潭中鱼可百许头 / 可以一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13.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
(用曹刿的原话回答)(1分)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0.(2 分) (1)参与 (2)独自占有 (3)击鼓 (4)已经
11.(2 分) A
12.(3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 , 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 或 “也一定要按照实情来处理”)。
13.(1分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14.(2分)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世隶耕( ) (2)即书诗四句( )
(3)父异焉( ) (4)称前时之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2.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答: ___
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1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
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
12.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3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伸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遣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l“(池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1题。(1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
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会天大雨 会:
(2)为天下唱 唱:
8.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怅恨久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先天下之忧而忧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1.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2分)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7.(1)适逢,恰巧遇到 (2)同“倡”,首发或倡导
【解析】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文言知识,准确地写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答题时要考虑到具体语境,注意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
8.C【解析】“辍耕之垄上”中“之”的意思是“到”。A项中“之”无实义;B项中“之”应为“助词,的”,D项中“之”无实义。
9.C 【解析】A项中“而”的意思分别为“顺承”,“转折”;B项中“数”的意思分别为“数次”,“几个”;C项中“故”的意思都为“原因”;D项中“乃”的意思分别为“是”,“竟然”。
10.(1)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关键词“天下”“苦”)
(2)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或: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关键词“往往”“指目”)
【解析】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与原文一致,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省略、倒装等句式。翻译时应注意一些规则和技巧,如省略成分要补出,倒装句的结构处理,个别特殊句的扩充或凝缩等。本题中,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苦”“目”等词语。
Il.第一件事:鱼腹藏书(或’:丹书鱼腹) 第二件事:篝火狐鸣
【解析】首先要找出课文中与“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相关的内容,然后抓住重要信息,用四字短语归纳概括出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