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选段《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9—13题(12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夜昏怠( ) ②辄水沃面( )

仕( ) ④天下之乐而乐( )

10.下面各句中“而”的用法和“二岁而孤”用法相同的是( )(1分)

A. 夺而杀尉 B. 黑质而白章

C.久而乃和 D.而吾以捕蛇独存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妻 子 衣 食 自 足 而 已

1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短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3分)

9、或:有时       以:用        既:已经        后:在……之后。

10、C

11、妻 子 ∕衣 食 自 足∕ 而 已

12、(1)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常常把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

   (2)略

13、生活艰苦,发愤苦读、做官后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贬职后刻苦自励;自诵名言以自勉。

阅读《曾子妻之市》一文,完成9-13题。(14分)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②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彘:zhì 大猪 ②适:到、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顾为汝杀彘 (2)妻之曰

(3)特与婴儿 (4)遂彘也

10.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一处。(2分)

曾 子 欲 捕 彘 杀 之

11.下列各句中的“之”与“曾子妻之市”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今子欺B.、乃记而去C.、至市D.、往来于荒村野水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3.读完这则故事,你感受最深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2分)

9.(1)同“返”,返回(2)止:阻止(3)戏:开玩笑(4)烹:煮。

10. 曾 子 /欲 捕 彘 杀 之

11.C

12.(1)母亲哄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3.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能围绕“守信”“诚信”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方 入 门 不 顾

1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3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③尊君在不 ( ) ④相委而去 ( )

⑤下车引之 ( ) ⑥元方入门不顾 (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元方/入门不顾  或  元方/入门/不顾 

12.(1)约定 (2)才 (3)通“否“ 没有   (4)丢下 舍弃  (5)拉  (6)回头看

13(1).到了中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进了家门。

14.略

《塞翁失马》 (18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人皆之 吊: 一年 居:

胡骏马而归 将: ④ 死者十九 十九:

7、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暮而果大其财 马无敌而入胡

B.必有盗 其马胡骏马而归

C. 数月 然城郭矣

D.窗扉皆洞开 人吊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6分)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2)此何遽不为福乎?

(3)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9、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内容。

答:

10、联系生活,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答: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人皆之  吊: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②一年  居: 经过

胡骏马而归  将:   带领   ④  死者十九  十九:  十分之九,表示绝大部分    

7、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3分)

A.暮而果大其财              马无敌而入胡

B.必有盗                    其马胡骏马而归   

C. 数月                     然城郭矣

D.窗扉皆洞开                  人吊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6分)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由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

(2)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3)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惟独因为瘸腿的缘故,费没有被争取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9、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内容。

答: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10、联系生活,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答: 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态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意思对即可)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①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②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③。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④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⑤,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竟年:终年。②遗:wèi,给予;馈赠。③憾:怨恨;抱怨。④给:给予。⑤第:房屋、府第。

26、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竟年如( ) ②乡里称其善( )

27、刘家儿子悟出了怎样一个道理?(2分)

26、(1)这样      (2)都

27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
别人也会来帮助你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
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使人索回书

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左右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遂为之延誉,后为名臣。

注释:①蒋堂:人名。淮南转运使,官职。②使人:使者,即下文的“皂隶”(衙门中的听差)。③延誉:为他人扩大声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皆投书即( )(2)后为名臣( )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14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表现是(1)

(2) (2分)(用原文回答)

15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加点词“不敢慢”的“慢”和快慢的“慢”同义。

B.蒋堂为县令“延誉”是因为“使人”的“野狠”。

C.文中“令必健”一句的意思是说县令做事必定严格。

D.选文主要表现了蒋堂是个判断力强,有识人之明的人。

  12. (1)违背;背弃(2分) (2)听从(2分)

  13. 不需要重新再制造这个工具了,所以现在先把它收起来。(关键词:更 是以)(2分)

  14. 一是怕自己老了也被儿子仍于荒郊野外;二是听了儿子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出前者给2分)

  15.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3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ƒ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17.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天下缟素( )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________________。

19.文段(二)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2分)

20.【甲】【乙】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两语段的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①盛怒的样子  ②穿丧服    18.①心里的怒气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②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    19.布衣之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20、(1)相同点: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说对一点即可1分)(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甲】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乙】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去后至( ) (2)尊君在( )

(3)下车引( ) (4)元方入门不(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

3、陈元方能说服父亲的友人,指出他的错误,可称得上知礼,但在父亲的友人要向他致歉时,他竟“入门不顾”。对此,你作何评价?( 3分)

4、陈元方、元方父亲的友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请分别加以概括。( 3分)

1、(1)才、刚     (2 )同"否"      (3)代词,代元方     (4)回头看

2、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3、元方讲礼做得不尽完美,按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去衡量欠妥当,但我们还是要说这可以原谅。因为陈元方毕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思想认识要逐步修养才能完善,他还是个未曾很好发展的人。

4、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    元方父亲的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注】①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②烛邹:人名,齐景公的臣仆 ③主:掌管

28、选出与“召吏欲杀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学而时习之 B.故时有物外趣 C.见藐小物 D.使吾君以鸟故杀人

2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解释不相同的是( )(2分)

A.汝吾君主鸟而亡之 人谋而不忠乎

B.罪一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C.使吾君以鸟之杀人 温而知新

D.召吏杀之 己所不,勿施于人

30、请选择正确的译句。

① 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2分)

A.把我们的国君重要的鸟儿给了下等的人,这是第三条罪。

B.认为我们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② 勿杀,寡人闻命矣。( )(2分)

A.不杀了,我听懂道理了。

B.不要杀了,我听你的命令了。

31、根据文段,谈谈你对晏子的认识。(2分)

1、A (2分)   2、C  (2分)   3、B  A  (4分)  4、机智,善于言辞。(2分)

齐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

注释:驾车的人

9.下面与文中“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一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B. 项为之强。(《童趣》)

C. 知之为知之……(《论语》)          D. 仁以为己任。(《论语》)

10.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句: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 为 虫 知 进 而 不 知 退 不 量 力 而 轻 就 敌。

12.文中齐庄公“回车避之”收到了什么效果 ? (2分)

答:

9.C(2分)翻译: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10.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

(2分,“足”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11. 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2分,画对一处得1分)

12. 勇士归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