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8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今齐地方千里( ) ②时时而间进( )
2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达于汉阴,可乎?B.、战于长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欲有求于我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2、齐王是怎样去除蒙蔽的?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2分)
19【答案】.①土地方圆 ②偶尔, 间或 (2分)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20【答案】B
【解析】B中“于”与例句“于”都是介词“在”。
21【答案】全体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接受上等的奖赏。(2分)
【解析】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重点词如:“面刺”。22
[00d77e16effabe02.jpg]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8. 下列句中 “之”与“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中 “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辍耕之垄上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无案牍之劳形D.益慕圣贤之道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②其后修贬夷陵
③修始得禄而养 ④享年七十有二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2分)
译:
(2)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2分)
译:
11.选文中的太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
8. C (2分)
9. (4分)
①所以:用来……的方法 ②贬:被贬官
③始: 才 ④有: 通“又”
10.(4分)
(1) (2分)
译:从我们家道衰落以后,她(太夫人)就用俭约来管理家庭。
(2) (2分)
译:你家本来就贫贱,我对过这样的日子已经习惯了。
11.(2分)她是一个俭约持家、安于贫困、严格要求孩子的人。(答对两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起初诰封为福昌县太君,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我们家道衰落以后,她就用俭约来管理家庭,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是用来在患难中过日子的方法。”后来,我被贬官到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家本来就贫贱,我对过这样的日子已经习惯了。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
先父死后二十年,我才取得俸禄来供养母亲。又过了十二年,列位于朝廷做京官,才获得赠封双亲。又过了十年,我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母亲因病逝世于官邸,享年七十二岁。
孟尝君①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谁习计会 (2)以何市而反
(3)狗马实外厩 (4)孟尝君不说
9.下列句中的“之”与“驱而之薛”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 今君有区区之薛B.至之市C.公将鼓之D.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译:
(2)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译: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冯谖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的目的是为了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B.孟尝君听完冯谖矫传命令的解释后以一句“诺!先生休矣!”肯定了冯谖的做法。
C.冯谖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虽然身份低微却有着长远的政治眼光。
D.选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冯谖这个人物形象。
8.(4分)(1)熟悉 (2)买 (3)充实 (4)同“悦”,高兴
9.B (2分)
10.(1)孟尝君对冯谖回得那么快感到奇怪,(立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他。(重点词语:怪、其、衣冠、之,各0.5分,共2分)
(2)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私下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 重点词语:寡、窃、为,重点句式:判断句,各0.5分,共2分)
11.B(2分)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注】 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废万机 百废俱兴
B.亦以为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诚非所宜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狂态发耶 舜发于畎亩之中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笑而释之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 见藐小之物
C.实谓惩其奢淫 既克,公问其故
D.今于隋宫之内 万钟于我何加焉
8、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叙述了苏世长善辨的三件事,从三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劝谏讲求方法的忠臣。
B.、苏世长直言进谏,即使触及禁忌,却没有触怒皇帝。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渊也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C.、劝告高祖必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苏世长的胆气和为国忧民的忠心。
D.、苏世长不知宫殿乃李渊所建,以为是隋炀帝所作,因此高祖非常生气。
9.翻译句子。
① ……,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3分)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分)
6. A 7. B 8.D
9、①……,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
②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晁错传
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计安出?”盎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①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注释:①绐:欺骗。
7.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2分) ( )
A.上发兵以御之 B.杀之以应陈涉
C.故请削之,以尊京师D.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2分) (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学。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①太子善错计策 善: ②复其故地 复:
③错衣朝衣,斩东市 衣: ④吾亦恨之 恨: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2分)
译:
(2)计划始行,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译:
7【答案】D
【解析】 D中“以”是凭借;而其他的都为表目的的连词。8【答案】C
【解析】吴楚七国之乱不是晁错削弱诸侯的原因。
9【答案】(1).认为……好;(2)恢复(3)穿(4)遗憾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10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①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②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③国子监④。
——《明史·杨继盛传》
【注释】:①庶母:旧时对父亲的妾的称呼;②任:担负得起;③卒业:完成学业;④国子监:旧时设在京城的高等学府。
1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3分)
(1)因语兄 (2)兄言于父 (3)益自刻厉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3分)
14.(3分)(1)告诉,对……说 (2)对 向 (3)更加 (每空1分)
15(2分)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
16.(3分)(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
(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能紧扣杨继盛的经历中的某一点,引发出合理的积极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非若是也 (2)长跪而谢之曰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3、仿照示例,请从A.B选项中选择一句,作一个朗读设计。(4分)
温馨提醒:朗读设计的脚本丰富多样,但以体现你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为佳。
示例: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朗读设计:应读出威胁的语气,突出重音“天子”、“百万”、“千里”,表现秦王炫耀自己的强大的权势,想要威胁唐雎,使他屈服,要展示出秦王凶狠残暴的性格。
A.、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选择 句。我的设计
11.(2分)(1)这样 (2)道歉(每空1分)
12.(2分)略。
13.(4分)参考答案:A..应读出从容不迫、有礼有节的语气,语速较慢,重音“非”、“受地于先王”、“虽千里”、“五百里”,读出反问的语气,强调不能换地的理由是很充分的,展现出唐雎的聪明智慧。
B.应读出唐雎大义凛然的形象,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在秦王的威胁下毫不屈服,重读“必怒”、“二人”、“五步”“天下”“是”等词,突出“士之怒”重大威力,表现唐雎的勇敢和谋略。(能结合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得2分,在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说明朗读的设计方法得2分。)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12-14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扶苏以数谏故
⑵将军身被坚执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4.“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与选文第一段中哪两句相照应?这一照应体现了陈涉的什么特点?(3分)
12.⑴屡次 ⑵铁甲
评分:共2分。每空1分。
13.⑴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⑵吴广平素爱护众人,士卒很多都愿意被他所用(或听他差遣)。
评分:共4分。每句2分。
14.天下苦秦久矣 1分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分
体现了陈胜料事如神,对形势有准确的分析判断 1分
评分:共3分。每点1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2—14题。(11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 (2) 公将鼓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14.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他的平庸表现在哪里?他身上也有闪光点,请你概括一下表现在哪里?(5分)
答:
12. ①通“遍”,遍及,普遍 ②击鼓进军
评分:共2分,每字1分
1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看,也一定依实情处理。
②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评分:共4分,每个句子2分
14.平庸表现在 :政治上谋略不够,军事上才干不高。
评分:共2分,每点1分
不平庸表现在: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评分:3分,任意写出两条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