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4分)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2分)

12.(1)D (2)B。

13.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14.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2003年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1)慢;(2)看。

12.(1 )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造( )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颇( )己志

③泻出( )两峰之间者 ④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9.翻译句子。(4分)

①因以为号焉。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10.两文分别写五柳先生和醉翁的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

8. 答案:①往,到;②显示,显露;③从;④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评分:答对一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4分。

9. 答案:①就以此为号;②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评分:翻译准确一句得2分,共4分。

10. 答案:(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评分: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13-16题(17分)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盗( ) ②圣人非所与也 ( )

③晏子避对曰( ) ④直使楚矣( )

14.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B.婴闻临淄三百闾

C.寡人反取焉 王子猷、子敬俱

D.今民生长齐不盗 为小门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16.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4分)

13、故:所以

14、D

15、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分)

16、要求结合具体的情节(2分),楚王:仗势欺人  晏子:机智善辩(2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从前有个书呆子绰号“全信书”,成天埋在书堆里。一天,读书时脚上的鞋被炉火烧着了,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忙去找书本。书上说,桔能降火。他忙拿起一个大桔子就咬,滴下的汁水把鞋上的火灭了,书呆子大喜。但鞋头已被烧出大洞。于是他上街买鞋,走到半路,想起尚未找到文字根据,忙奔回家中,从书箱里找出家父留下的书简,上面写着他穿六寸鞋子。于是定要掌柜给他六寸的鞋,掌柜无可奈何地把鞋拿给他。书呆子使劲穿进去,鞋破了,脚趾露在外面。掌柜拿过书简仔细看,上面写着:“吾儿七岁,着鞋六寸,脚随人长,步步前进。”书呆子断章取义,迷信书本,仍旧穿着那双六寸的鞋子回去了。

11.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10分)

⑴至市 ( ) ⑵试之足 ( )

⑶及 ( ) ⑷不得履 ( )

⑸使冲烟飞鸣 ( ) ⑹昂首观 ( )

⑺置其坐 ( ) ⑻吾忘持 ( )

⑼项为强 ( ) ⑽山倒树 (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⑴何不试之以足?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

⑶着鞋六寸,脚随人长

13.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说说郑人和书呆子的愚蠢表现。(4分)

⑴郑人愚蠢的表现是

⑵书呆子愚蠢的表现是

14.结合郑人和书呆子买鞋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两点感悟。

(2分)

11、12、13、14略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13-16题(17分)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盗( ) ②圣人非所与也 ( )

③晏子避对曰( ) ④直使楚矣( )

14.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B.婴闻临淄三百闾

C.寡人反取焉 王子猷、子敬俱

D.今民生长齐不盗 为小门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16.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4分)

13、故:所以

14、D

15、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分)

16、要求结合具体的情节(2分),楚王:仗势欺人  晏子:机智善辩(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②。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恭与太子将于邯郸 质:做人质

B.今邯郸之魏也远于市 去:距离

C.后太子质 罢:拒绝

D.庞恭从邯郸 反:通“返”,返回

9.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

A.子将安

B.得一人使

C.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

D.宋军令人问于丁氏

10.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恭害怕在自己去邯郸的这一阶段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于是就先给魏王打打预防针。

B.当庞恭从赵国回来之后,最终没有见到王,是因为王认为自己没有听庞恭的建议而羞愧。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三人成虎”源自于这个故事。

D.不可轻易相信传言,眼见尚且不足信,更何况是耳听了。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参考译文】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8. C (罢:结束)

9. D(例句和D之:代词,A:动词,去B:结构助词,的C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10.B(王未见庞恭是因为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而心存嫌隙。)

11.(1)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明”,“然而”各一分,整句通顺一分)

(2)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愿”、“察”各一分,整句通顺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投舒丧命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王含之子)欲投世儒,世儒江州刺史。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刺史。含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依意表行事?”含不,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王大将军:王敦。王应是王含之子,王敦无子,把王应过继为儿子。②世儒:指王彬。③江州当人强盛时:指江州刺史王彬在王大将军王敦强盛的时候。④愍(mǐn)恻:怜悯恻隐。⑤守文:谨守成法。⑥意表:意料之外。恨:遗憾。⑦恨:遗憾。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 世儒江州刺史 为:作为 B. 含应曰 语:告诉

C. 必愍恻 兴:产生 D. 含不 从:听从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密具船待之

A. 深为恨 B. 君之力 C. 积芦灰止__ D. 若与我,皆丧宝也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含仅凭关系好坏决定投靠谁,而王应却能根据人品性格来作判断,比王含更有洞察力。

B.王应谨遵父命,虽然心里知道投奔王舒是不理智的做法,但还是和父亲一起投靠了王舒。

C.王舒谨守成法,毫无慈悲之心,他残忍地杀害了没了靠山,希望能得到收留的王含父子。

D.王彬为人仗义,很有同情心,虽然曾与王敦有过节,仍然不计前嫌,“密具船以待之”。

11.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1)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A(为:担任。)    9.C(来)

10. D(“虽然曾与王敦有过节,仍然不计前嫌”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11.(1)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你为何想去投靠他?(“平素”“归”各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问句形式1分。)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大增高,还愁挖不平吗?(“加增”翻译准确,1分,问句形式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去投奔王世儒,世儒当时任江州刺史。王含想去投奔王舒,王舒当时任荆州刺史。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你为什么想去投靠他?”王应说:“这才是应该去的原因。江州刺史在人家强盛得势的时候,能够抵抗不同意见(指错误的意见),这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衰败危急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怜悯恻隐之心。荆州刺史谨守成法,怎么能按照意料之外的做法办事?”王含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两人便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就秘密地准备好了船只来等候他们;(王应)到底没能来,(王彬)深感遗憾。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①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言欲亡 不计其 B.今亦死 家破人

C.公遇雨 价交换 D.王侯相 损兵折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忿恚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2分)

⑴陈胜认为发动起义会“宜多应者”最主要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段中哪句话印证了陈胜认为发动起义会“宜多应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   D

15.(4分,每句2分)

⑴使尉恼怒

⑵王侯将相难道就有(是)天生的贵种吗?

(评分:关键词义、句子大意)

16.(2分)  ⑴天下苦秦久矣  ⑵徒属皆曰:“敬受命。”

(评分:每句1分,抄错字或不用原文回答该小题不得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下以益民 使其言是

当容之 ④勿

8.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断佞臣一人头,厉其余”的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令辱之,激怒其众B.策之不其道

C.扶苏数谏故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朱云认为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B.朱云面对“罪死不赦”的重刑,仍然牵挂着朝廷安危。

C.辛庆忌力谏不杀朱云,结果被摘掉官帽,解下了官印和绶带。

D.汉成帝最后听取了他人的意见,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①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2分)

译:

②未知圣朝何如耳?(1分)

译:

7.①同“无”  ②假使、假如  ③本来    ④更换   (每小题1分,共4分)

8.A(2分) 

9.C(辛庆忌是自己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的。)(2分)

10.①你是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处以死罪,决不宽恕!(2分)

②不知圣明的汉王朝将会怎样(会有什么下场)!(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