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
  A.、为坛而/山海誓
  B.、死即举大耳/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祭尉首/头抢地耳
  D.、从民也/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 A、②C  

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守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3、陈胜具有远大的抱负,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勇敢而有智慧,勇于__的英雄气概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解释加点词语

陈胜、吴广皆当行 次:

为天下 唱:

闻无罪 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秦末农民起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请据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4、下面一段文字是陈胜称王以后发生的事情,请联系课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巨 著。鲁迅赞誉为“ 。”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適戍:强迫去戍边。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

1、C    2、《史记•陈涉世家》 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B

4、①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②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5、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已失期 ( )   (2)等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 ( )   (4)陈胜 ( )   

8、翻译下面句子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

1。 C

2、略

3。略 4。 D 5。A 6。C

7、略

8。略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两个故事。

5、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吾与汝毕力平险。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⑥帝感其诚。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D.、②④⑤⑥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寓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是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寓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寓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苦于    (2)顽固

2、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D      6、B     7、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列子·愚公移山》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汝之固(    )  ⑵何而不平(    )

⑶河曲智叟以应(    ) ⑷一朔东(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⑴帝感诚 ⑵惧不已也 ⑶太守即遣人随

B.、⑴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⑵有剩骨 ⑶絮絮不

C.、⑴惧其不也 ⑵一抚尺而 ⑶得为众人而

D.、⑴虽我死 ⑵告于帝 ⑶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所感动,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1、  ⑴思想 ⑵愁 ⑶同“无”,没有 ⑷同“措”,放置

2、A

3、凭借您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坏,有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指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邹忌八尺有余( ) ⑵朝衣冠( )

⑶宫妇左右莫不王( ) ⑷王之甚矣( )

寡人之耳者( )   ⑹时时而进( )

2、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者 是寡人之

B.、上谏寡人者     丹帛曰“陈胜王”

C.、能谤讥于市      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者     至于斟酌损益,尽忠言

3、翻译句子:

⑴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⑶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5、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6、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1、⑴长,这里是指身高 ⑵穿戴 ⑶偏爱 ⑷受蒙蔽 ⑸使……听到 ⑹间或,偶然

2、A 3、⑴第二天徐公来,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长的漂亮。

⑵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⑶一年之后,百姓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可以说的了。

4、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国内政治修明;在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7、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8、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写出含这个意义的成语。

(1)问其妾 ( ) ( )

(2)寝而思之 (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妻之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也( )

(2)宫妇左右莫不王( ) 不宜偏,使内外异法也( )

3、请将文中空缺处默写出来。

4、翻译下列句子。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5、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感__彩。

答:

6、邹忌是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这样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

1、又   周而复始    傍晚    朝三暮四

2、(1)以……为美    漂亮、好看    (2)偏爱   私情

3、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1)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受上等的奖励。

(2)满了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__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也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__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__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6、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焉(    )     ⑵弗敢也(    )

⑶公将之(    )     ⑷彼竭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1、⑴参与 ⑵独自专有 ⑶击鼓 ⑷满  

2、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⑵我发布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你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和“无能”结合起来答。

4、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信未( ) (2)小大之( )

(3)公将之( ) (4)望其旗(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我( ) 竹取道( )

(2)衣食所( ) 能辨我是雄雌(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曹刿求件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进攻    砍伐    (2)养    怎么、哪

3、(1)请见  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C       7、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