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对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对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加惠 加:施加 B.、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C.、天下缟素 缟素:丧服 D.、休祲降于天 祲:不祥
2、下面语句中与“要离之刺庆忌”的“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B.、长跪而谢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D.、辍耕之垄上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千里不敢易也B.、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不以物喜
C.、受地于先王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仓鹰击于殿上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②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B.、“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C.、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形象。
D.、在文中安陵君与唐雎都对秦王换地的要求作了拒绝,且态度坚决。
6、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1、A 2、A 3、C 4、①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②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5、D
6、首先,秦王用“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让唐雎屈服。唐雎对此洞若观火,立刻重申“受地于先王”“弗敢易”,断然拒绝“易地”。然后,秦王用“天子之怒”进行战争恐吓。对此,唐雎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并“挺剑而起”,致使秦王“长跪而谢之”。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
A.、为坛而盟/山盟海誓
B.、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祭以尉首/以头抢地耳
D.、从民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 A、②C
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守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3、陈胜具有远大的抱负,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勇敢而有智慧,勇于__的英雄气概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解释加点词语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为天下唱 唱:
今或闻无罪 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秦末农民起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请据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4、下面一段文字是陈胜称王以后发生的事情,请联系课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巨 著。鲁迅赞誉为“ 。”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適戍:强迫去戍边。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
1、C 2、《史记•陈涉世家》 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B
4、①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②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5、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度已失期 ( ) (2)等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唱 ( ) (4)陈胜王 ( )
8、翻译下面句子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
1。 C
2、略
3。略 4。 D 5。A 6。C
7、略
8。略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两个故事。
5、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吾与汝毕力平险。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⑥帝感其诚。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D.、②④⑤⑥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寓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是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寓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寓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苦于 (2)顽固
2、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D 6、B 7、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列子·愚公移山》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汝心之固( ) ⑵何苦而不平(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⑷一厝朔东(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⑴帝感其诚 ⑵惧其不已也 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⑴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⑵止有剩骨 ⑶絮絮不止
C.、⑴惧其不已也 ⑵一抚尺而已 ⑶得为众人而已耶
D.、⑴虽我之死 ⑵告之于帝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所感动,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1、 ⑴思想 ⑵愁 ⑶同“无”,没有 ⑷同“措”,放置
2、A
3、凭借您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坏,有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指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⑵朝服衣冠( )
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⑷王之蔽甚矣( )
⑸闻寡人之耳者( ) ⑹时时而间进( )
2、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上书谏寡人者 丹书帛曰“陈胜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翻译句子:
⑴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⑶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5、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6、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1、⑴长,这里是指身高 ⑵穿戴 ⑶偏爱 ⑷受蒙蔽 ⑸使……听到 ⑹间或,偶然
2、A 3、⑴第二天徐公来,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长的漂亮。
⑵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⑶一年之后,百姓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可以说的了。
4、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国内政治修明;在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7、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8、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写出含这个意义的成语。
(1)复问其妾 ( ) ( )
(2)暮寝而思之 (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妻之美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3、请将文中空缺处默写出来。
4、翻译下列句子。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5、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感__彩。
答:
6、邹忌是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这样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
1、又 周而复始 傍晚 朝三暮四
2、(1)以……为美 漂亮、好看 (2)偏爱 私情
3、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1)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受上等的奖励。
(2)满了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__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也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__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__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6、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 ) ⑵弗敢专也( )
⑶公将鼓之( ) ⑷彼竭我盈(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1、⑴参与 ⑵独自专有 ⑶击鼓 ⑷满
2、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⑵我发布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你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和“无能”结合起来答。
4、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