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隆中对》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

(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进曹营,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4、简答。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语:

l、亲身、亲自     常      只           拜访

2、(1)于      (2)之

3、(1)诸葛亮    (2)一言不发       (3)诸葛亮     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 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 备、只欠东风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 ,意为 (2)     ,意为

2、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请广于君 ( )   (2)秦王唐雎曰 (   )

(3)天下缟素 ( ) (4)长跪而之曰 ( )

3、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布衣之怒B.。天子之怒C.。庸夫之怒  D.。专诸之刺王僚

4、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的性格特点。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答:

7、列举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1、(1)错通措,错意,置意  (2)仓通苍,苍鹰  2、扩充;告诉;穿丧服;道歉。3、 D

4、(1)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5、秦王怫然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等

6、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7、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     ,意为

(2)     ,意为

2、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请广于君 ( ) (2)秦王谓唐雎曰 (   )

(3)天下缟素 ( )  (4)长跪而谢之曰 ( )

3、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布衣之怒B.、天子之怒C.、庸夫之怒  D.、专诸之刺王僚

4、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

5、“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                                     

6、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的性格特点。

7、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1、略  2、略 3、D   4、略 5、指唐雎。 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6、秦王怫然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等       7、D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对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对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惠 加:施加 B.、长跪而之 谢:道歉

C.、天下缟素 缟素:丧服 D.、休降于天 祲:不祥

2、下面语句中与“要离之刺庆忌”的“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B.、长跪而谢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D.、辍耕之垄上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不敢易也B.、徒有先生也

有千里之能 不物喜

C.、受地先王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仓鹰击殿上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②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B.、“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C.、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形象。

D.、在文中安陵君与唐雎都对秦王换地的要求作了拒绝,且态度坚决。

6、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1、A  2、A  3、C     4、①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②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5、D 

6、首先,秦王用“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让唐雎屈服。唐雎对此洞若观火,立刻重申“受地于先王”“弗敢易”,断然拒绝“易地”。然后,秦王用“天子之怒”进行战争恐吓。对此,唐雎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并“挺剑而起”,致使秦王“长跪而谢之”。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
  A.、为坛而/山海誓
  B.、死即举大耳/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祭尉首/头抢地耳
  D.、从民也/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 A、②C  

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守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3、陈胜具有远大的抱负,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勇敢而有智慧,勇于__的英雄气概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解释加点词语

陈胜、吴广皆当行 次:

为天下 唱:

闻无罪 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秦末农民起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请据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4、下面一段文字是陈胜称王以后发生的事情,请联系课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巨 著。鲁迅赞誉为“ 。”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適戍:强迫去戍边。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

1、C    2、《史记•陈涉世家》 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B

4、①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②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5、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已失期 ( )   (2)等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 ( )   (4)陈胜 ( )   

8、翻译下面句子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

1。 C

2、略

3。略 4。 D 5。A 6。C

7、略

8。略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两个故事。

5、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吾与汝毕力平险。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⑥帝感其诚。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D.、②④⑤⑥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寓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是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寓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寓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1、(1)苦于    (2)顽固

2、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D      6、B     7、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列子·愚公移山》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汝之固(    )  ⑵何而不平(    )

⑶河曲智叟以应(    ) ⑷一朔东(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⑴帝感诚 ⑵惧不已也 ⑶太守即遣人随

B.、⑴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⑵有剩骨 ⑶絮絮不

C.、⑴惧其不也 ⑵一抚尺而 ⑶得为众人而

D.、⑴虽我死 ⑵告于帝 ⑶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所感动,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1、  ⑴思想 ⑵愁 ⑶同“无”,没有 ⑷同“措”,放置

2、A

3、凭借您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坏,有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指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