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月:“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天墙坏( )

②暮而果大其财( )

③其家甚其子( )

2、写出这则语言的寓意。

3、富人丢失财物的原因是什么?

4、说说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1、①下雨    ②丢失   ③认为……聪明

2、办事情,考虑问题切忌主观臆断,应该实事求是,否则就会歪曲真相,把事情弄糟。

3、因为富人亲其子而疏其邻。    4、虚心接受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至( ) ②与人期行,相而去( )

1、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

3、陈元方认为友人的“不对”表现在哪几个地方?用原文回答。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

5、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1、①才    ②丢下、舍弃  2、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3、“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像今天说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两个方面:(1)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听了陈元方的话感到惭愧。  13、这则先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守信用,说到做到。

《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内王凝之妻也。

1、写出“咏雪”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2、为什么一开始不出考题,只是“讲论文义”?

3、雪景有什么变化?哪句能看出雪景的变化?

4、本问以“咏雪”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5、本文体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哪些词语表现出这一气氛?

6、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所说的“儿女”有什么不同?

7、请写出古诗中用比喻形容雪花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1、冬日雪天    谢安家里     谢安及家人

2、因为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时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3、由小变大

4、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5、愉快、轻松、融洽的气氛;“内集”、“欣然”、“大笑”。

6、本文中“儿女”指子侄辈,将家中的年轻一代。今天所说的“儿女”则专指子女。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夸父日( )

(2)夸父与日逐( )

(3)未至,渴而死(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部分。

(1)( )饮于河、渭。

(2)弃其杖,( )化为邓林。

(3)未至( ),道渴而死。

3、翻译下列句子。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

1、(1)追赶      (2)跑      (3)在道路上 

2、(1)夸父   (2)杖     (3)大泽 

3、 河和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又赶到北边的大泽去饮水。

4、胜利了。他进入了太阳,他死后,手杖还化作桃林,造福人类。(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其夫语。( ) (2)夫声起( )

(3)中力拉崩倒之声。( ) (4)曳屋许声( )

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时,妇手拍儿声 不知木兰女郎

B.、一时齐发,众妙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

C.、妇抚儿,儿含乳啼 儿含啼声

D.、不能其一处也。 举世闻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众宾团坐。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译文:

(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译文:

5、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6、“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1)yì(2)hōu(3)jiàn(4)hǔ      2、 B         3、C

4、(1)不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儿子睡觉的声音也渐渐的停止了。

(2)忽然有一个人大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叫,接着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叫。

5、写听众的反映。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6、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做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饿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能其一处也 卷卷有爷

B.、中力拉崩倒之声 立有

C.、几欲先 双兔傍地

D.、手有百 不能其一端

2、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于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___________ 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C    2、正面     侧面      技艺的高超

3、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出现的  

4、一张巧嘴乱真假

《口技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几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袖出臂,两战战,几欲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 (2)股:

(3)走: (4)奋: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

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1、(1)说出  (2)大腿  (3)逃跑  (4)扬起、举起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C 

4、不能,因为写宾客的反映是侧面描写,可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若删去,则无此效果。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理)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

D.、及鲁肃(到)寻阳。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答:

1、B. 2、①你说事务繁忙,可谁比得上我呢。 ②于是鲁肃拜别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离开。 3、略

 

《孙权劝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 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的阅读

C 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2、用现代汉语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这篇短文写 的故事。

4、仔细阅读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A          

2、⑴ 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⑵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事物的变化呢?

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长进

4、答答案略。答题要求:紧扣选文内容,围绕“读书”“学”能“大有所益”即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识书具( ) (2)指物作诗立(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