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段有关晏子的古文,回答7—11(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市租:税款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盗() (2)其实味不同()

(2)寡人反取焉。() (4)晏子()

9.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1.从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                           

7.(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2分)

8.(1)犯罪,(2)它们的果实,(3)辱 (4)推辞,不接受  (4分)

9.是寡人之过也。(2分)

10.(4分) (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的使臣到了。

11.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2分)

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

【注释】①郎:职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 ②虎贲(bēn):武士。 ③收:逮捕,拘押。④妇:指许允的妻子。 ⑤语出《论语•子路》。 ⑥不:同“否”。

1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4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主可以理夺( )(2分)

(2)下列“寻”与“勿忧,寻还”中的“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入吴二陆B.、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未果,病终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尔所

14. 许允最终获释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允接受魏明帝质问时巧妙应答,显示出他的才情。

B.、许允是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后在举贤能时任人唯贤的。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看出她机智聪明与不凡的气度。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作粟粥”并料事如神的人。

12、(1)英明(2分)    (2)C (A、乃入吴二陆:找寻;B、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寻求;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寻找)(2分)    13、推荐你所了解(的人)(3分,“举”、“尔”、“知”各1分)      14、许允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当魏明帝核问他时用道理去告白、争取,而不是用感情去求助(2分)    15、C(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苜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注释】①济阴:郡名,贾人:商人。 ②浮苜: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2)许百金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打渔者(用船)载着他上了岸,就向(他)要十两金。

B.打渔者(用船)载着他上了岸,(他)就给了十两金。

C.打渔者载着他而抬高了各种价钱,就向(他)要十两金。

D.打渔者载着他而抬高了各种价钱,(他)就给了十两金。

14.贾人在求救时对渔者的承诺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出贾人 的特点。(3分)

12.(4分)(1)大声喊叫     (2) 先前(原来、之前、过去、刚才)

13.(3分) B

14.(2分)(能救我,)予尔百金 (多答“吾乃济阴之巨室也”扣1分)

15.(3分)言而无信(不诚信)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是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前。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9.聊斋志异,蒲松龄

10.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像狗似的坐在前面。(3分,采分点:径,犬,于)

11.(3分) C

阅读《晏子使楚》一文,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9.解释加点词语。

⑴齐之辞者也   (   ) ⑵其实味不同 其实(   )

⑶圣人非所与 (   )

20.翻译下面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1.请就文章的情节和齐楚外交辞令的交锋,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楚国通过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晏子到来后,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善盗。

B.晏子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味不同来设喻,通过环境对人的影响,实讽楚之民风使人善盗。

C.晏子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也验证了“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的评价。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是楚王以自我解嘲摆脱尴尬的话语,说明楚王也有很高明的语言技巧。

22.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楚王:

晏子:

19.⑴熟练    ⑵它的果实    ⑶同“嬉”,开玩笑(3分,一词1分)20.莫非(难道、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变得善于偷东西吗?(3分)21.选D。楚王不得不以自我解嘲摆脱话语的尴尬,主要是为了衬托晏子的智慧和“习辞”。(3分)22.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机智善辩,义正辞严,不卑不亢的风度和深深的爱国情怀。(3分,概括正确一个人物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岁( ) 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2分)

4、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1、一年     但是,然而

2、即使一年都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3、用“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的事例来说明。

4、示例: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参考译文: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那么每天就能看到些许的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后来就没有书中之意不解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但是立即读了立即就忘了, 即使一年也不曾记下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选出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3分)

A.、于是入朝威王 / 公输盘B.、虽言,无可进者 / 几先走

C.、吾妻之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也D.、孰视 / 公与乘,战于长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8、齐王下纳谏令后, 群臣吏民积极提意见,体现纳谏效果显著的语句是:“□□□ ,□□□□”;齐国最后取得“□□□□□”的成就。(4分)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三段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弊”指齐王受到“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纳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C

7.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奖励。

8.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9.D

阅读《晏子使楚》一文,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9.解释加点词语。

⑴齐之辞者也   (   ) ⑵其实味不同 其实(   )

⑶圣人非所与 (   )

20.翻译下面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1.请就文章的情节和齐楚外交辞令的交锋,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楚国通过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晏子到来后,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善盗。

B.晏子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味不同来设喻,通过环境对人的影响,实讽楚之民风使人善盗。

C.晏子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也验证了“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的评价。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是楚王以自我解嘲摆脱尴尬的话语,说明楚王也有很高明的语言技巧。

22.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楚王:

晏子:

19.⑴熟练    ⑵它的果实    ⑶同“嬉”,开玩笑(3分,一词1分)20.莫非(难道、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变得善于偷东西吗?(3分)21.选D。楚王不得不以自我解嘲摆脱话语的尴尬,主要是为了衬托晏子的智慧和“习辞”。(3分)22.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机智善辩,义正辞严,不卑不亢的风度和深深的爱国情怀。(3分,概括正确一个人物1.5分)

释之论法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封建时代掌管司法的官。②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③当:判决责罚。以下“当”与此义同。

1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2分) ( )

A.之廷尉 (同“嘱”嘱托) B.释之为廷尉 (拜见)

C.廷尉当也 (对的,正确的) D.而廷尉当之罚金 (竟然)

14、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将军宜枉驾顾之。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答:

16、阅读全文后,你觉得张释之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bffb789f465591c0.gif]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乃遂见樊於期 ( ) (2)计不知所出耳( )

(3)偏袒搤捥而( ) (4)封之 ( )

10、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王 属予作文记之

B.樊於期偏袒搤捥进曰 吾以捕蛇独存

C.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真不知马也

D.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寡助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行为?(2分)

[d4c7abda38121ba3.gi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