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想到好的句子。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喜欢、爱好)B.、使侄录之(让、叫)
C.、皆讥笑之(都、全)D.、致余忘之(剩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译文:
(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3.D(2分)
4.①张丞相认真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要译出“熟”和“亦”的准确含义)(3分)
②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 忘记了写的什么了。(要译出“胡”和“余”的准确含义)(3分)
5 .(4分)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原因:1、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2、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共12分)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3.下列各句中加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斗生于乱世,事乱君 侍奉
B.宣王使谒者延入 延迟
C.王宫已充矣 满,足
D.固愿得士以治之 本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答:
(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答:
5.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4分)
答:
3.(2分)B B.引进,请
4.(1)(3分)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
(2)(3分)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5.(4分)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趋:快步走
【参考译文】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快步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
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宣王内疚自责说:“我对国家有罪。”于是,选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总揽英雄( 招致 )B.民殷国富( 殷切 )
C.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D.先主遂诣亮( 拜访 )
5.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为强者 士卒多为用者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C.名微而寡众 泉香而酒洌
D.而其主不能守 其真不知马邪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刘备的最终目标是“信义著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
C.诸葛亮认为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D.选段中主要人物是刘备。
7.翻译。(4分)
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⑵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4.B5.C6.D
[5a496610c7341600.gif]
阅读两段有关晏子的古文,回答7—11(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市租:税款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2)其实味不同()
(2)寡人反取病焉。() (4)晏子辞()
9.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1.从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答:
7.(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2分)
8.(1)犯罪,(2)它们的果实,(3)辱 (4)推辞,不接受 (4分)
9.是寡人之过也。(2分)
10.(4分) (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的使臣到了。
11.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2分)
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其妇④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⑤。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⑥?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
【注释】①郎:职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 ②虎贲(bēn):武士。 ③收:逮捕,拘押。④妇:指许允的妻子。 ⑤语出《论语•子路》。 ⑥不:同“否”。
1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4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明主可以理夺( )(2分)
(2)下列“寻”与“勿忧,寻还”中的“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入吴寻二陆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未果,寻病终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举尔所知
14. 许允最终获释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允接受魏明帝质问时巧妙应答,显示出他的才情。
B.、许允是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后在举贤能时任人唯贤的。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看出她机智聪明与不凡的气度。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作粟粥”并料事如神的人。
12、(1)英明(2分) (2)C (A、乃入吴寻二陆:找寻;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寻求;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2分) 13、推荐你所了解(的人)(3分,“举”、“尔”、“知”各1分) 14、许允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当魏明帝核问他时用道理去告白、争取,而不是用感情去求助(2分) 15、C(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苜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注释】①济阴:郡名,贾人:商人。 ②浮苜: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号焉 (2)向许百金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打渔者(用船)载着他上了岸,就向(他)要十两金。
B.打渔者(用船)载着他上了岸,(他)就给了十两金。
C.打渔者载着他而抬高了各种价钱,就向(他)要十两金。
D.打渔者载着他而抬高了各种价钱,(他)就给了十两金。
14.贾人在求救时对渔者的承诺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出贾人 的特点。(3分)
12.(4分)(1)大声喊叫 (2) 先前(原来、之前、过去、刚才)
13.(3分) B
14.(2分)(能救我,)予尔百金 (多答“吾乃济阴之巨室也”扣1分)
15.(3分)言而无信(不诚信)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是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9.聊斋志异,蒲松龄
10.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像狗似的坐在前面。(3分,采分点:径,犬,于)
11.(3分) C
阅读《晏子使楚》一文,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9.解释加点词语。
⑴齐之习辞者也 习 ( ) ⑵其实味不同 其实( )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 )
20.翻译下面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1.请就文章的情节和齐楚外交辞令的交锋,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楚国通过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晏子到来后,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善盗。
B.晏子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味不同来设喻,通过环境对人的影响,实讽楚之民风使人善盗。
C.晏子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也验证了“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的评价。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是楚王以自我解嘲摆脱尴尬的话语,说明楚王也有很高明的语言技巧。
22.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楚王:
晏子:
19.⑴熟练 ⑵它的果实 ⑶同“嬉”,开玩笑(3分,一词1分)20.莫非(难道、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变得善于偷东西吗?(3分)21.选D。楚王不得不以自我解嘲摆脱话语的尴尬,主要是为了衬托晏子的智慧和“习辞”。(3分)22.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机智善辩,义正辞严,不卑不亢的风度和深深的爱国情怀。(3分,概括正确一个人物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岁( ) 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2分)
4、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1、一年 但是,然而
2、即使一年都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3、用“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的事例来说明。
4、示例: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参考译文: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那么每天就能看到些许的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后来就没有书中之意不解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但是立即读了立即就忘了, 即使一年也不曾记下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选出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3分)
A.、于是入朝见威王 / 见公输盘B.、虽欲言,无可进者 / 几欲先走
C.、吾妻之美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孰视之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8、齐王下纳谏令后, 群臣吏民积极提意见,体现纳谏效果显著的语句是:“□□□ ,□□□□”;齐国最后取得“□□□□□”的成就。(4分)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三段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弊”指齐王受到“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纳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C
7.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奖励。
8.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9.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