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宣苦读成才(7分)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会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是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使(告诉) B.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做法) D.使乃优遇(他,指刘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分)C    2. (2分)(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3. (3分)(1)刘宣:苦读成才。  (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塞翁失马(13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塞翁失马》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由西汉淮南王 组织文人编著的。题目“塞翁失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________________连用。(3分)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4分)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2)居数月 居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4)死者十九 十九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而战。

4、写出本则寓言的寓意。(2分)

    1. (3分)  淮南子  刘安  焉知非福

2.(4分,每空1分)逃跑    经过    带领    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3.(4分,每句2分)这怎么就不是福呢?    青壮年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4.(2分)福祸相依,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注释】①说:shuì劝说。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⑴其友李生谓之不学( ) ⑵五日 (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生十分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走了。

B.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就转身跑了。

C.王生十分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跑掉了。

D.王生更加生气,不答应李生而自己就走掉了。

14.王生的可贵之处在于⑴    (2分)

15.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12.(1)善于,擅长(2分)    ⑵ 停留,过了(2分)

13. B(3分)

14.(1)好学  (1分)   ⑵勇于反省(1分)

15.C(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新百喻经》)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公之( ) (2)下房不( )

13.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14.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2分)

15.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

。(3分)

12.(4分;各2分)(1)以……为善(认为……很好/对)   (2)足够,充足

13.(3分)C

14.(2分)犹豫不决

15.(3分)看问题片面(或者: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黄生借书说

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⑤为一说,使与书俱。

9.本文作者是 朝的文学家 。 (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1.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 )(3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9、清     袁枚(2分)

10 、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3分)

11、D(3分)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3、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A.、具答之B.、水陆草木之花
C.、大道之行也D.、何陋之有?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5、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3、B  4、(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5、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   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草书大王

张丞相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想到好的句子。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责骂。⑥胡:为什么。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丞相书而不工(喜欢、爱好)B.、使侄录之(让、叫)

C.、讥笑之(都、全)D.、致忘之(剩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译文:

(2)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3.D(2分)

4.①张丞相认真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要译出“熟”和“亦”的准确含义)(3分)

②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 忘记了写的什么了。(要译出“胡”和“余”的准确含义)(3分)

5 .(4分)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原因:1、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2、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共12分)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3.下列各句中加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斗生于乱世,乱君 侍奉

B.宣王使谒者入 延迟

C.王宫已矣 满,足

D.愿得士以治之 本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答:

(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答:

5.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4分)

答:

3.(2分)B   B.引进,请

4.(1)(3分)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

(2)(3分)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5.(4分)机智勇敢,敢于直言劝谏;善于辞令,进谏技巧高超。

趋:快步走

【参考译文】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快步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

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宣王内疚自责说:“我对国家有罪。”于是,选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总英雄( 招致 )B.民国富( 殷切 )

C.自董卓来( 已通以 )D.先主诣亮( 拜访 )

5.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强者 士卒多用者

B.高祖因以成帝业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

C.名微寡众 泉香酒洌

D.而主不能守 真不知马邪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刘备的最终目标是“信义著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

C.诸葛亮认为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D.选段中主要人物是刘备。

7.翻译。(4分)

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⑵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4.B5.C6.D

[5a496610c7341600.gif]

阅读两段有关晏子的古文,回答7—11(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市租:税款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盗() (2)其实味不同()

(2)寡人反取焉。() (4)晏子()

9.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译文:                     

11.从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                           

7.(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2分)

8.(1)犯罪,(2)它们的果实,(3)辱 (4)推辞,不接受  (4分)

9.是寡人之过也。(2分)

10.(4分) (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的使臣到了。

11.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