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齐人攫金》(选自《列子》),完成8-11题。(14分)

昔齐人有金者,清衣冠而之市。适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注】①攫(jué):抢。②适:到……去。③鬻(yù):卖。④因:于是,就。⑤焉:(在)那里。⑥殊:根本。⑦徒:只。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昔齐人有金者( ) ②清衣冠而之市( )

③因攫其金而( ) ④何(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清旦衣冠而市”中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春冬时 B.至市,而忘操之

C.是吾剑所从坠 D.项为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吏 捕 而 束 缚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译文:

11.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8-11题(14分)

齐国厚葬,布帛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8.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齐国厚葬( ) ②布帛于衣裘( )

③桓公之 ( ) ④厚葬之风矣( )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布帛尽无以为蔽”句中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入无法家拂士 B.战请从

C.至无可用 D.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9.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8. (1)喜欢  (2) 全,都  (3)担心  (4)停止  (4分) B  (2分)

9.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2分)

10.(1) 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2分)

(2)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1. 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2分)

阅读《李氏之鸠》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

【注】①鸠(jiū):鸟中的一种。②僮婢:僮仆婢女。③贾:做买卖。④易:交换。⑤绐(dài):哄骗。

8、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题。(6分)

⑴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过于鹦鹉,甚( ) ②鸠觉其( )

③至贾家,则舍之( ) ④鸠不食( )

⑵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愿以十金易焉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D.、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且 恐 鸠 死 而 金 无 取 偿 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全文后,你认为,鸠鸟身上具有什么美好的美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聪明  ②意图,用意  ③离开  ④始终,终究  (每个1分)       ⑵C  (2分)

9、且  /  恐  /  鸠  死  而  金  无  取  偿  也 (2分)

10、⑴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__。(“市”“且”翻译到位)

⑵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相错杂。

11、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大意对即可,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御试进士⑷,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⑸,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⑹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⑺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⑻,各为燕巢⑼,以至市楼酒肆⑽,往往皆供帐⑾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宫中批除⑿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⒀,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⒁,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⒂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⒃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⒄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注】⑴晏元献:即晏殊。⑵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资格的考生。⑶阙下:此指朝廷。⑷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⑸赋:此指诗词。⑹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⑺燕:同“宴”。⑻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⑼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⑽肆:店铺。⑾帐:帐帷、帐幕。⑿除:授官。⒀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⒁得对:有了面圣的机会。⒂质野:朴实。⒃须:会。⒄眷:器重。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值帝御试进士 往往皆供为游息之地

⑶公受命 ⑷上益其诚实

1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A.张文节荐之朝廷 苛政猛虎也(《捕蛇者说》)

B.至市楼酒肆 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C.往往皆供帐为游息地 然足下卜鬼乎(《陈涉世家》)

D.上益嘉诚实 得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⑶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15.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解说。(2分)

12.适逢,正赶上  到处  已经   欣赏,赞赏  (4分)  13.D(3分)

14.⑴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2分)

15.晏殊是一位有才华且很诚实的人。从文中“张文节荐之于朝廷”、“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

乞别命题”及“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等可以看出。(2分)

陶侃惜谷(9分)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将。②贼:伤害。

2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见人一把未熟稻( ) ②汝既不( )
③执而之( ) ④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

22.翻译句子。(2分)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觉得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①拿    ②种田    ③鞭打     ④所以
22. 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23. 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
(答出三点即可)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③,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释】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馔:饭菜。③间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④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2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1)然,卿不朕欺( ) (2) 郡臣臧否( ) (3) 景濂( )

2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翌 日 问 濂 昨 饮 酒 否 坐 客 为 谁 馔 何 物

26.概括短文所记述关于宋濂的几件小事?(3分)

[64f86a6bf034c5cb.gif]

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3分)

①儿,则少加夏楚 ②我何见汝父 ③鸡鸣卧焉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20. (3分)①疲倦 、懈怠 、松懈  ②凭 、用 ③才

21. (2分)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于、以、被:翻译错误,各扣0.5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

22.(4分)

(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1分)

(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两点各1分)。

承宫樵薪苦学(8分)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①少,年八岁 ②门下生共禁,止 ③见而欲之 ④留宫门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19.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17. (4分)①幼年丧父  ②才  ③鞭打  ④于是

18. (2分) 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就去寻找他。(“怪”“ 还” “索”及 句末点号各0.5分)

19. (2分)经过徐子盛家时听见学生讲诵《春秋》,若答“勤奋读书”一类,只给1分,不合要求不得分)

刘宣苦读成才(7分)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会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孺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是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使(告诉) B.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做法) D.使乃优遇(他,指刘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分)C    2. (2分)(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3. (3分)(1)刘宣:苦读成才。  (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