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1)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 :“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2),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3)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4) 。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5)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6),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
公曰 :“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1)遵:循。(2)巡狩:视察。(3)省:考察。(4)豫:指帝王秋天出游。(5)度:法度、准则。(6)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遵海而南 南:南面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 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D.、赈赡之,然后归也 赡:供给、供养。
1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2)小大之狱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 (2)吾与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 (2)欲报之于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2分) ▲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2分) ▲
15.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3分)
人物(作者) | 篇目 | 人文思想核心 |
晏 子 | 《景公出游》 |
|
欧阳修 | 《醉翁亭记》 |
|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
曹 刿 | 《曹刿论战》 | 取信于民 |
12、(2分)A
13、(2分) C
14、(4分)(1) “您问得真好啊!” 晏子拜了两拜。(2) 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15、(3分)体恤民情 与民同乐 忧国忧民附译文:齐景公要外出游玩,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名山上去游览,然后沿着海边南下一直到琅琊山,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古代圣王的外出巡游相比呢?”
“您问得真好啊!” 晏子拜了两拜。“我听说天子到诸侯那里视察叫巡狩,诸侯去朝拜天子叫述职。所以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穷困的人家,叫巡视,秋天视察收获情况补助欠收的农户,叫检查。夏朝时的谚语说: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休息?我们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们怎么能得到帮助?君王出来巡视检查,是诸侯的法度。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来,就兴师动众,从百姓身上筹集粮草,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顺着水流泛舟而下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流,逆着水流而上玩乐以至忘记了返回的叫作连,整天外出打猎追逐野兽不知满足的叫作荒,毫无节制大饮其酒的叫作亡。古代的圣贤君王都没有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叫官吏查点粮食,和老幼穷人数目相同。官吏照数目分发粮食。给予贫困穷苦的人三百钟的粮食。齐景公又亲自见了七十个老者病人,给了他们一些钱财,然后回到了齐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4分)
(1)战前:
(2)战中:
12、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9、(1)参与 (1分)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分)
(3)指古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分) (4)倒下 (1分)
10、(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2分)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分)
1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
12、⑴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①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②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3分,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昊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史书。(2分)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黑点的词语。(4分)
卿今当涂掌事 (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 及鲁肃过寻阳 ( )
8、从“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句,是孙权向吕蒙指出“学”的 性;而当“蒙辞以军中多务”时,孙权又现身说法,以“ ”一句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分)
9、请将“但涉猎,见往事耳”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10.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答:
6、资治通鉴 编年 7、当道、当权 推托 谁 到
8.必要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9、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10、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甘贫力学,博极书传。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郡檄视旱,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注释】①俾(bǐ):使。②江右大侵:江西又称江右;大侵:古代称荒年。③蠲(juān):除去。④常平米直:古时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稳定米价。直,价值,价格。⑤馁(něi):饿。⑥粜(tiào):卖米。⑦振:同“赈”,救济。⑧规画防闲:谋划和防范。
9.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乃 请 均 境 内 之 地 为 八
A. 乃 请均 境 内/之 地 为 八 B. 乃 请均境 内 之 地/ 为 八
C. 乃/请均 境 内 之 地 为 八 D. 乃 请/均 境 内 之 地 为 八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极( )(2)具( )
11.说说“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的意思。(2分)
12.找出表明刘清之设想的赈济灾民的最终结果的句子。
13.从选文中能看出刘清之在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9.D
10.(1)非常(2)都(3)多
11.这样做惠及的人不过只是三十里以内的人罢了。
12.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
13.(1)关爱百姓;(2)有谋略,办事周全。
译文:
刘清之,字子澄,是樟树临江镇人,甘于贫苦勤奋(尽力)学习,读书很多。调任万安县丞。当时江西发生旱灾,郡发文要求视察旱情,刘清之在田埂上走,亲自与百姓接触交谈,凡是他免除,都得到了。州里讨论时有人建议降低常平仓的米价出售,刘清之说:“这样做惠及的人不过只是三十里以内的人罢了,本地以外的百姓按情势难道能够来吗?老人小孩生病的人一定会有饿死的。现在有粮食的人家不肯出售粮食,实在是(因为)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抢夺粮食的人很多。在我有政,那么大户人家能得到钱,普通百姓能得到米,双方都得到了方便。”于是请求上级将管辖内的土地平分为八块,使有粮食的人家赈济本乡灾民,官府为这件事做主。刘清之谋划这件事并防范意外,百姓很倚靠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14分)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1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平生好施与 ( ) ②日食 (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
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13.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4.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11、(1)①喜欢 ②每天 ③曾经 ④等到 12、D
13.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14.(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4..解释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 会: (2)以数谏故 数:
(3)楚人怜之 怜: (4)所罾鱼腹中 罾:
25..翻译下列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6..“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27..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8..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24.(1)适逢,恰巧遇到 (2)屡次 (3)爱怜 (4)用网捕
25.(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26.(1)“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27.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8.(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士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李崇(10分)
后魏高阳王雍,性奢豪,嗜食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百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候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亦富倾天下。僮仆千人,而性多俭吝,恶衣粗食,食常无肉,止有韭茹韭菹。崇家客李元祐语人云:“李令公一食十八种。”人问其故。元祐曰:“二韭十八。”闻者大笑。(出《洛阳伽蓝记》)
【注】①方丈:一丈见方。也指方丈之食。形容菜肴丰盛。②茹(rú):蔬菜的总称。菹(zū):腌菜。
21.下面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嗜食味 B. 高阳一食 C. 敌我千日 D. 恶衣粗食
2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选文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个性特征,次要人物是__________,选文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个性特征,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__________作用。(5分)
23.从语言方面分析,李元祐说“二韭十八”时,闻者为什么大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节俭是一种美德,请写出两句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或谚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e1a24bf1b520290.gif]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1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
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
D.而专属之昭奚恤。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由文中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分)
15、翻译句子(2分)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16、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分)
13、A(3分)
14、狐假虎威 意思是狐狸凭借老虎摆威风,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人 (2分)
[e2ae9cc4e822c6b3.gif]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第8-12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 本文选自南朝时期____________编写的《_________》。(2分)
9. 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元方入门不顾
A. 欢迎光顾 B. 顾此失彼
C. 瞻前顾后 D. 奋不顾身
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去后乃至 乃:_______
(2)下车引之 引:_______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中的“尊君”与“家君”在使用上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刘义庆世说新语(2分)
9. C(2分)
10. (1)乃:才。(1分) (2)引:拉。(1分)
11. 跟我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别人自己走了。)(2分)
12. “尊君”指别人的父亲(1分) “家君”指自己的父亲(1分)
刘基论相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1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向其数欲害君( ) 宪素善基( )
13.对文中画线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B.这就好比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C.凡是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D.这就好比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14.刘基认为宰相应该有“ ”的度量(用文中的语句)(2分)
15.本文表现了刘基 的优秀品质。(3分)
12.( 4 分)( 1 )从前,往昔(2 )友好,亲善
13.( 3 分)B
14.( 2 分)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
15.( 3分)为人公正、不询私情、唯才是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