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二)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又何间焉 (2) 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9.文段(一)中,鲁庄公是个“鄙”的肉食者吗? 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2分)
20.两个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3分)
17.(1)参与 (2)案件 (每小题1分,共2分) 18.答案略,“忠”“可以”“从”错一处扣1分,共3分 19.示例:(一)鲁庄公目光短浅,因为他作为一国之君,将要迎战强敌时,尚不知“何以战…… (二)鲁庄公并不“鄙”,因为他能够尽职尽责,并且礼贤下士,广开言路。(2分) 20.表现了“以民为本”(或“民为贵”“民为邦本”)的思想。文段(一)中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文段(二)中管仲认为百姓帮助君主国家就会安定。 (意思对即可。3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21~23题(12分)
准①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④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⑤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⑥,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⑦,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⑧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⑨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⑩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③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④或:有人。⑤知:做……知州。
⑥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⑦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⑧迁:提拔。⑨擢:提拔。⑩引:拉。魏徵: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年少者往往罢去( ) ②事决乃退( )
③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1、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③曾经 ④最终、终于
22、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②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2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19~22题(14分)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①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 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②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注:①道义。 ② 邀请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0、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2分)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22、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马说》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的主旨。(5分)
19、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0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21、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22、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0—20题。(共l4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令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à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
12、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3分)
13、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5分)
10、(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
11、(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
(2)从此,大臣们都非常恐惧和害怕,没有谁敢欺诈隐瞒,(意思对即可)
12、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
13 、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答对3点即可的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列 子 不 受 粟
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②,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③。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④而拊⑤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⑦也。子列子除⑥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注释】①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也有资料说是君主)。②御寇:即上文的列子。③秉:古代量词,十六斗为一薮,十薮为一秉。④望:怨恨,埋怨。⑤拊:拍打。⑥除:避开。⑦逆:叛逆。
8.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无乃不好士乎?(喜爱) B.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赠送)
C.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辞别) D.君过而遗先生食(拜访)
9.下列句子中“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列子笑而谓之曰。
A.朝而往,暮而归 B.时时而间进 C.既济而未成列 D.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0.下面对于列子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B.是一个安于贫困的人。 C.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D.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⑴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⑵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
[ec970e344ba0cc19.gif][397152ba5d5b7494.gif]
【参考译文】列子贫困,面容有饥色。有人告诉郑子阳说:“列御寇是有道之士。住在你的国内而贫困,您莫非不爱贤士吗?”郑子阳就派官员送米粟给他。列子见到使者,再三辞谢不接受。使者走了,列子进屋里,他的妻子埋怨他而拍着胸说:“我听说有道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乐,而我们现在面有饥色。相国听了派人送粮给你,你不接受,岂不是命该这样吗!” 列子笑着说:“相国并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听别人说了才送来粟给我,等到(将来)怪罪我(的时候),也会是因为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最终,人民果然__而杀了子阳。接受人的赏赐,却不为救他的灾祸拼死,是不仗义的;但是为这种人的灾祸去拼死,那么死了也不合道德。不合于道德便是叛逆的行为,列子能避开不义行为又能避开叛逆,他的本领不是很高吗?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1题。(20分)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①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 ’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5、【甲】文作者是_________,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_________家代表人物。(2分)
6、给【甲】文中横线处补填上两个句子,使内容完整。(2分)
, 。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秋水时至( ) ⑵望洋向若而叹( )
⑶顾反为汝杀彘( ) ⑷妻止之曰( )
8、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C.、听父母之教D.、曾子之妻之市
9、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从甲文演变出来的两个成语: , (2分)
11、这两则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5.庄周,道家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7.(1)按时(2)抬头仰望的样子(3)同“返”,回来,回家。(4)阻止 8.(D)
9.(1)我会长久地被得大道的人耻笑啊。(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育孩子(学会)欺骗啊。
10.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11.《 秋水》一文告诉我们生活中要懂得谦虚,懂得反思,不要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曾子杀猪》一文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讲诚信;诚信待人,别人才能诚信待你。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乙】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①,昼夜相继。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俟②父母寝睡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③,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佥④称“圣小儿”。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注释:①耽(dān)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②俟(sì):等,等到。③光明:光亮。④佥(qiān):全,都。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年手不释卷( ) ②家人发箧视之 ( )
③父母恐其成疾( ) ④以衣被蔽塞窗户( )
⑵与“为家人所觉”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寡学术,及为相B.十二,为中书学生
C.孰为汝多知乎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9.用“/”划出下面句子中两处朗读停顿。(2分)
时 中 书 博 士 张 天 龙 讲 《 尚 书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⑵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
11.【甲】【乙】两篇短文中,赵普和祖茔读书成才的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09f410c9b70e5fc2.gif]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之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释】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若云兴霞蔚( ) ②恒自梢至根( )
③尝图裴楷之象( ) ④恺之喜,引叶自蔽( )
11.下列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置之其坐 B. 尝图裴楷之象
C.以为求之必得 D. 人尝以一柳叶绐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13.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10. ① 拿 ② 起初 ③ 到 ④ 从中间
11. B 12.我不是什么圣人,只不过见的世面多点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竹竿从中间锯断后拿进去呢。13. 做人不能盲目、自作聪明、简单的看问题,要多动脑筋,多方听取意见。
10、①好像,像 ②到 ③曾,曾经 ④拿(取、举)
11、B
10、(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追求(寻找)它一定会得到。(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参考译文: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博学多才。有人向他问会稽山川的景色,他说:“崇山峻岭竞艳,条条河谷争流。草木非常茂盛,宛如彩云涌动,霞光灿烂。”顾恺之每次吃甘蔗的时候,总是从末端到(甘蔗)头部。人们很奇怪,顾恺之解释说:“这叫渐入佳境。”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描摹刻画特别精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过的。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曾经画裴楷像,面颊上只添了三根毛,观者便觉得精神面貌逼真。顾恺之特别喜欢那些小法术、小技艺,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有人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藏身的叶子,拿来用它遮挡自己,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了。”顾恺之十分高兴,举着叶子遮挡自己,顾恺之坚信别人看不到自己,十分珍惜这片柳叶。所以世间传说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因屏人曰 屏:________(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_________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________(4)愿诸君勿复言 愿:_________
11.请将以下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1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但他隐居待主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是上策?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命人退避。(2)通“伸”,伸张。(3)一天天。(4)希望。(4分)
11.(1)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
(2)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12、谨慎,迫切。因屏人,君谓计将安出。
13.不是,当今社会竞争极其激烈,即使你是人才,也应勇于毛遂自荐,不能等机会,而是要努力的为自己创造机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2分)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2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肃遂拜蒙母 ③权谓吕蒙 ④卿今者才略
12、将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2分): 。
1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11、①掌管 ②于是 就 ③对……说 ④才能,谋略
12、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②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13、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14、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