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张仪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门下张仪 ( ) (2)掠数百 ( )

(3)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盗而城!( )

11.下列各项加点的“以”字与“苏秦自不及张仪 ”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物喜 B.我日初出远

C. 卷石底出 D.太医王命聚之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13.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方面,4分)

10. (1)怀疑  (2)用竹板打  (3)写   (4)将要  11. B 

12. ⑴张仪贫穷且没有好的品行,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⑵假使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⑶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3. 示例:张仪被诬陷后,受到鞭笞,但他并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张仪受辱后,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便心安的说“足矣”,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张仪为秦相后,公开告诉楚相将要攻打楚国,可见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写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写出加点字得1分,有简要分析,得3分。)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震少好学 好: 举茂才 举:

2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23. 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21. 喜欢  推荐  (2分)

  22.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大意对1分,“故人”译对1分)

23. 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2分);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2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意思符合就给分。有欠缺的扣。)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旦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④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2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 )

A.、觉饥甚不敢去 学时习之

B.、果蔬皆不 故人鸡黍,邀我至田家

C.、其人已心之 绝巘多生

D.、供猪脔数四 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23.翻译句子。(2分)

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24.结合短文,联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的启示。(3分)

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④“光盘行动”志愿者夏雪介绍说:光盘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把自己的饭吃光,吃光盘,不要浪费。

22.(2分)B

23.(2分)萧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心里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款待。

24.(3分) 节俭是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都在提倡节俭;要把节俭提升到关系家国兴败的角度去认识;我国每年浪费粮食惊人,说明我们公民的节俭意识不够;我们要养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节俭。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 ) (2)其文理皆有观者 ( ▲ )

(3)不敢稍约 ( ▲ ) (4)色愈恭,礼愈( ▲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1.细读选文,用原文的文字填好下面的表格。(3分)

姓名

幼时

成年

原因

方仲永

①▲

泯然众人矣

②▲

宋濂

嗜学

③▲

勤且艰

19. (4分)(1)把  (2)值得 (3)超过 (4)周到

20.(2分)等到先生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

21.(3分)①指物作诗立就  ②不使学  ③卒或有所闻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砌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宦官祭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句容民为建祠茅山。

①授:授予官职。②牒:公文。③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④俾:使(达到某种效果)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 雨雪,泥没。(屁股) B. 朝廷遣宦官祭神三茅山(屡次)

C.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难) D. 俾二相通(河)

20.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砌 意将隧入攻其后

B. 有盐引金久贮府者 厅事之东南角

C. 遂永利 化邓林

D. 漕河与盐河近不相接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22.本文写了徐九思的哪三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5分)

19.AC 20.A

21句容县东西大道全长七十里,尘土积了三尺,下雨下雪的时候,泥浆没到大腿。

22.为民修路、奏请为民减轻官员祭神的负担、为民修渠

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谋利、处理政事灵活变通。

勉过子读书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车敝,憩(qì)于涂者数(shuò)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呜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堕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但恐始勤终②皆有百里之
③马瘠车 ④其必先鸡鸣者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②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5.本__调了“勤”的重要性,请写出几个关于“勤”的名句。(2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3.随意,懈怠  到 ……去  破  比4.①学习无早晚,只是怕开始时勤奋,后来却懈怠了。②我知道他一定比鸡鸣时出发的人先到达目的地。5.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能补拙  一寸光阴一寸金

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金溪民方仲永,世耕 隶:属于 B.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C.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慧 D.于材人远矣 贤:贤明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传一乡秀才观 或以钱币乞 B.并自为文理皆有可观者

C.舅家见之 贤材人远矣 D.其诗养父母 或钱币乞之

6.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

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还是王安石。

B.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三

个阶段。

C.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这可以证明

方仲永天资聪明。

D.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作者认为,二

者之间,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Ⅱ卷(其他类型的题 共82分)

D

A

D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释:籥: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达:洞晓,透彻的知道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节奏。(2分)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2、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生而者不识日(    )   ②烛而得其形(    )

3、翻译句子(3分)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附加题

1、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2. ①眼瞎  ②用手摸

3、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4、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盲人识日翻译:

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l)肉食者鄙 鄙: (2)望其旗靡 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忠之属也

14.从曹刿和庄公的对话来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1) (2)

答案:

12.(1)(见识)浅陋       (2)倒下(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共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彼竭我盈      (共4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忌不自信 小信未孚B.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C.闻寡人之耳者 鸡犬相闻D.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4.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邹忌自省心理历程的语句。(2分)

答案:

12.B (共2分)

13.(1)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2)从这些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

(共4分。第一句2分,重点词语“美”、“私”;第二句2分,重点词语“蔽”、“甚”)

14.“忌不自信”  “自以为不如”  “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共2分。每两点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