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墨子·公输》

(乙)墨子有巨子腹暾,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暾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弗诛,腹暾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巨子:墨家中有成就的人称为“巨子”。② 腹暾: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吾固不杀人 义: ②不可谓知类 知类:

③先生以此听寡人也 之: ④不惠王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12.面对不同的对象,公输盘与腹暾各自采用了怎样的说话方式?(2分)

13.墨子与腹暾都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大义”的内涵,请简要概括两文中“大义”的不同体现。(2分)

10.答案:①善良坚守道义。 ②明白事理。 ③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④答应。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忍痛(杀掉)所偏爱的人来推行大义,腹暾可说是大公无私的人了。(关键词:“私”、“公”)

    评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子通畅即可。共2分。

12.答案:甲文中墨子采用迂回战术,先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一连串的责问指出“义”的虚假性,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乙文中腹暾则是直言不讳,义正辞严,引用墨家之法,直接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甲文:墨子智斗公输盘,迫使他放弃攻宋的计划;乙文:腹暾大义灭亲,杀掉违法的儿子,维护了法令的尊严。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徐文长传(节选)》,完成8-11题。(共14分)

徐文长传(节选)

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其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8.文言词语解释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大试不利 ( ) ‚胡公皆之 ( )

ƒ介胄之士膝语行 ( ) ④了无忌惮 ( )

⑵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总督胡梅林公知之

A. 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B.、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划两处)(2分)

而 文 长 以 部 下 一 诸 生 傲 之。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

译文:

(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11.结合具体内容,请简析徐文长的性格特点。(2分)

课外文言文

1.    ⑴辄:就,总是。‚许:答应,同意。ƒ蛇:像蛇一样  ④ 了:完全  (共4分)

  ⑵ C  (2分)

2.    而 /文  长/  以  部  下  一  诸  生  傲  之  (2分)

10.(1)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葛布乌巾”)(2分)

(2)所以写了这篇《捕蛇者说》,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之说”“俟”“焉”)(2分)

11.在总督府“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表现了徐文长豪放不羁的性格提点。“纵谈天下事”可见徐文长才华横溢,深得胡总督赏识。(2分,一点1分)

附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能中举。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让我能够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旁若无人。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诸路军队,威振东南,部下将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匍匐进退,不敢仰视;而作为下属的一个秀才,文长却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林琴南友菜佣

林琴南早年贫甚,授徒奉母,时苦不给。一日,有卖菜佣弛担息其门首,出见,与语。菜佣自言家止一母,负贩所得,以供甘旨外,无他求。林叹曰:“若然,我侪之友也。”菜佣谢弗敢当,林曰:“若无然。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注释】①时苦不给:时常苦于生活不能维持。 ②佣:受雇出卖劳动力的人。 ③侪:同类,同辈。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菜佣自言家一母( ) (2)我侪操不同( )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菜卖得的钱,除了母亲外,没有其他人需要供养。

B.背菜卖得的钱,除了用来供养母亲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C.背着母亲贩卖所得到的,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D.背着母亲买菜赚钱,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14.菜佣“谢弗敢当”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林琴南与菜佣在生活境遇上的共同点是 ,二人共同拥有的品质是 。(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12.(4分)(1)只有     (2)职业

13.(3分) B

14.(2分)二人身份不同(菜佣觉得自己的地位比林琴南低)

15.穷困(独自供养母亲)(1分);孝顺(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1题(8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上面的语段节选自课文《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1.下列选项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叟的“笑”体现出他对愚公的嘲讽。

B.愚公认为智叟思想认识非常顽固。

C.愚公的分析体现出发展的眼光。

D.智叟最终被愚公的精神打动并深感内疚。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1题(8分)

9.(2分)愚公移山

10.(3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11.(3分)D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弋:本指用带着绳子的箭来射鸟,这里指捕鸟。 烛雏:人名。 亡:逃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时时而间进( ) (4)勿杀而谢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之景公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邹忌和晏子的劝谏为什么会被国君接受?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联系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我们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时,也应该像邹忌和晏子一样,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与人交流。请你选择下面提供的情境中的一种,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1)周五晚上,你的好朋友张三约你到网吧上网,你会对他说什么?

(2)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被严重污染的秦淮河,而某家餐馆偷偷将大量污水排放到秦淮河,造成新的污染。假如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对此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去劝止该餐馆偷排污水的行为。你面对餐馆老板时将会说些什么?

1、C

2、(1)由此(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的情况(就)严重了

(2)(会)认为我们国君把鸟看得比人命还重

3、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两人都注意说话的方式,注意让对方能够接受。(1分)邹忌以自身的情况为喻(例),推断国君身边的人给他带来的蒙蔽;希望国君广开进谏之路以除蔽。晏子采用反话正说的方式,直陈国君这样做的危害,使景公幡然醒悟。(1分)

4、开放性题目,无统一答案。注意对象、场合和文明得体,使对方能够接受,即可。

(1)应陈述不能去的理由,委婉地规劝张三不要去。

(2)应摆事实,讲道理,说话要对方易于接受。

5.(1)起点低 起点小 (2)调高起点,转化起点,分解起点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太宗罢朝①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 (选自《隋唐嘉话》)

①罢朝:停止了早朝 ②会:必然,一定 ③田舍汉:庄稼汉 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 ⑤ 忤:触犯 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 ⑦具:穿戴好 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 ②皇后何为若是 ___________

③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 ④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

2.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共同点:

更欣赏谁及理由:

1.①比;②这(样);③ 受蒙蔽; ④连词,表修饰关系可译成“地”。

2.①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②(他)每每在朝廷上向我谏争,侮辱我使我非常不自在。

3.共同点:启发,诱导委婉劝谏,有针对性,使人容易接受。

更欣赏谁及理由:更欣赏文德皇后,对皇帝的错误言行,文德皇后没有正面批评,而且从另一方面盛赞皇帝:主圣臣忠(圣上圣明,臣子才忠贞),使皇帝明白自己的过错,这种向皇上委婉进谏的方式比正面批评,更让人容易接受(忠言顺耳)(也可以从勇敢进谏与邹忌的妄害怕心理进行比较)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明智,精细,以自身的事情,现身说法,巧妙设喻,暗示。委婉讽(劝)谏,使齐王猛醒,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将鼓之。 ( ) ②既克,公问其故。( )

③以天下莫能当。( ) ④秦悉坑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成语:

意思:

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4分)

1.该题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4分)

(1)击鼓(进军) (2)已经 (3)认为 (4)埋

2.该题考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括号内内容也应译出)。(4分)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2分)

(2)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

3.该题考的是成语。(3分)参考答案: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2分)(没有比喻义,只给1分)

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4分)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颀”,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可以益矣 益:(2)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怡然: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师襄子辟席再拜。

16.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14.(1)增加,指增加新内容,学习新的内容(2)高兴(愉快)的样子 15.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恭敬地连着行了两次礼。16.无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意思相近即可)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②饧:读táng,同“糖”。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明名医戴原礼至京 (2)一医家术甚高

(3)走而告 (4)偶一求药者既去 ▲

22.翻译句子。(2分)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23.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2分)

21.(4分)(1)曾经   (2)听说   (3)他,指求药者   (4)离开

22.(2分)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把握重点词“异”“故”的意思)

23.(2分)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1分)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1分)

参考翻译: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来名医家求要的人很多,名医都来不及应酬。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跑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2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吕蒙曰( ) 蒙始就学( ) 及鲁肃寻阳( )

1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当道;涂,道路。

C.涉猎:粗略的阅读。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19.翻译下列各句。(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17(1).谓:对------说,告诉  (2)乃:于是,就  (3)过:到

18.B   19(1)只是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2)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0.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