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宗人,字宗行,松江华亭人。永乐中,尚书夏原吉治水东南。宗人以诸生上疏,请浚①范家港引浦水入海,禁濒海民毋作坝以遏其流。帝令赴原吉所自效。工竣,原吉荐之,授钱塘知县。县为浙江省会,徭重,豪有力往往构黠吏得财役贫民。宗人令民自占甲乙,书于册,以次签役,役乃均。尝视事,有蛇升阶,若有所诉。宗人曰:“尔有冤乎?吾为尔理。”蛇即出,遣隶尾之,入饼肆炉下。发之,得僵尸,盖肆主杀而瘗②之也。又常行江中,有死人挂舟舵,推问,则里无赖子所沉者。遂俱伏法,邑民以为神。按察使周新,廉介吏也,尤重宗人。一日,伺宗人出,潜入其室,见厨中惟银鱼腊一裹。新叹息,携少许去。明日召宗人共食,饮至醉,用仪仗导之归。时呼为“钱塘一叶清”。十五年督工匠往营北京,卒于涂,新哭之累日。

注:①浚:jùn 挖掘,疏通 ②瘗:yì埋葬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入饼炉下________ (2)尤宗人_____________

(3)携少许__________ (4)卒于 ___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遂俱伏法,邑民以为神。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叶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分)

18. ( 4 分)①店铺②敬重③ 离开④通“途”,路上

19. ( 2 分)于是(无赖们)都伏了法,村民们都把(叶宗人)当做神。

20. ( 2 分)不分贫富,一律“以次签役”可见他为官公正;屡破奇案,可见他聪明善思;做官时“厨中惟银鱼腊一裹”可看出他为官清廉(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__中行走。

1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 (2)但当涉猎 ( ▲ )

(3)蒙辞军中多务 ( ▲ ) (4)及鲁肃寻阳( ▲ )

(5)已暮矣 ( ▲ ) (6)盲臣敢戏君乎 ( ▲ )

20.《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2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2.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19.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20.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21.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习,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22.(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分)

(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2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9题(5分,其中8题3分,9题2分)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1、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邑人奇 B. 或以钱币乞

C. 不能称前时闻 D. 卒为众人

1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余闻之也/久

C.父/利其然也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D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白—— 告诉。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以为忿(▲ ) ⑵家人以惊骇(▲ )

是变怪(▲ ) ⑷如之(▲ )

20.“取诸兄弟鹅悉杀”句中的“之”,与下列哪个选项中“之”的用法相同( ▲ )(2分)

A.何陋有 B.录毕,走送C.缘溪行,忘路远近 D.辍耕垄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9.⑴很、非常、十分    ⑵都      ⑶说      ⑷果然、果真   (4分,一小题一分)

20.B (2分)

21.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2分)

(语句流畅0.5分,重点字词“致、怪、当、戏、耳”各占0.5分,“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

22.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2分,结合内容1分,“心胸狭窄”0.5分,“凶残”或“心狠手辣”0.5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山北之塞( ▲ ) (2)杂然相( ▲ )

(3)投渤海之尾( ▲ ) (4)始一焉(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18.画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3分)

答:

16. 4分。 (1)苦于     (2)赞同    (3)之于    (4)通“返”,返回

17. 2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8. 3分。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注释:帝:帝号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则梁门不 ( ) (2)愿王之虑之也( )

2、请你试着读一读下列句子,看哪些字的后面需要加上标点符号,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线标示出来。(3分)

苏 秦 谓 齐 王 曰 齐 秦 立 为 两 帝 王 以 天 下 为 尊 秦 乎 且 尊 齐 乎

3、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本文出自《战国策》,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1)打开     (2)仔细    

2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3         “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

4       我们做事不要好大喜功,贪婪愚蠢,见利忘害(言之成理即可)。   (意思对即可)

译文: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齐王说:“尊重秦国。”苏秦说:“放弃帝号,那末诸侯是亲近齐国还是亲近秦国呢?”齐王说:“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齐、秦都建立帝号,结盟共同进攻赵国,这与进攻宋国,哪个更有利呢?”齐王说:“不如进攻宋国有利。”苏秦说:“齐国与秦国相约建立帝号,可是诸侯只尊重秦国而看轻齐国;齐国如果放弃帝号,那末诸侯将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进攻宋国有利。根据以上三点。所以我希望大王公开放弃帝号,以亲近诸侯;解除盟约,抛弃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下。大王可乘此时机灭掉宋国。占有了宋国,卫国的阳城就会危急;占有了淮北。楚国的东地就会危急;占有了济西,赵国的河东就会危急;占有了陶邑,平陆,魏国就会闭门防守。所以,放弃帝号,改变主意,进攻宋国,那末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而大王的名声可以尊显,燕国、楚国都会因为形势的变化而臣服齐国,天下诸侯不敢不听从,这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啊!放弃帝号名义上是尊秦,实际上会使诸侯憎恶秦国,这就是所谓‘以卑易尊’的策略啊!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吧。”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并为其名/是指物作诗立就

B.父焉/想天开

C.泯众人矣/屋舍俨

D.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再到二十岁时的“□□□□□”,完全是因为父亲“□□□”,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3分)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6.C  

7.(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8.不能称前时所闻   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9.C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之,云:“渐入佳境。”

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音dài,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人或 (2) 尤丹青

(3) 图裴楷象 (4)俗传恺之有三绝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21.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19.(4分)(1)对……感到奇怪(2) 擅长(3)曾经 (4)因此(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0.(3分)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有史以来(自古以来)未曾有过(他这么高超的画技)。

21.(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2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3分)

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②元礼及宾客莫不

③人以其语

24.翻译系列句子。(2分)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25.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3分)

23.①拜访 ②感到奇怪以……为奇(认为……奇怪)③告诉

 24.①李元礼和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25.机智聪慧,能言善辩。  孔融让梨

(译文: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见的都是些英俊有名的人或者是亲戚,他们才能通报进门。孔融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之后,进了门,他就走上前去,坐了下来。李元礼问他说:“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和您的祖先伯阳有师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世代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没有不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出色。”孔融(听了后就对他)说:“推想你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陈韪非常尴尬。)

鲍君(7分)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停顿。(断三处)(3分)

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9、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20、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呀?

21、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