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②,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归田录》)
注:①郭进:宋太祖时任西山巡检。多次随太祖征战,深得信任。②刘继元:本姓何,北汉主刘钧养为子,于是改姓刘。以后宋太宗亲征,刘继元降宋。
19.用“/”在下面句子中标出两处停顿。(2分)
尔 能 为 我 取 继 元 一 城 一 寨 不 止 赎 尔 死 当 请 赏 尔 一 官
20.下列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③以其诬害忠臣 ④以其境过清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1.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使自处置B.(其人)请赏以官
C.(太祖)命以其人还进D.(尔)赏不可得也
22.从文章中,你认为郭进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2分) 20、D(2分) 21、B (2分) 22、是一个宽宏大量、有信有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栋梁之才。(2分,围绕“宽宏大量”、“ 有信有义”答即可)
智伯索地
智伯①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②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③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④一。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智氏遂亡。
注释:①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②辅:帮助。③质:攻击目标。④邑:城市。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
② 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24.智伯索地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2分)
23.①用联军(与我国亲近的军队)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2分)②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2分)
24.(1)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2)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周到详细,考虑利和弊,最后才能成功。 (3)看问题要长远,用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也许是取胜的最佳法宝。(任答对一点,即给2分)
(附:译文: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桓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13.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14.齐王和邹忌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说理由。(2分)
答:
11.(1)偏爱 (2)土地方圆(或“土地纵横”)(2分,每小题1分)
1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2分)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2分)
13.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2分,答出两点即可)
14.示例①: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 示例②: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2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不喜记人过 ( ) ⑵ 是小子亦参政耶( )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一 知 其 姓 名 则 终 身 不 能 复 忘 因 不 如 无 知 也 不 问 之 何 损?
3.文中两度写了“同列”对那“朝士”的态度,这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 (3分)
1. (1) 过错 (2)这
2.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将同列的愤怒不平与吕蒙正的“佯为不闻”形成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吕蒙正宽容豁达的品质。
4.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宽宏大量,不拘一格,待人诚恳的品格。
参考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不问他的名字)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C.吾妻之美我者/不如徐公美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8.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邹忌从“□□□”到最后承认自己“□□□□”,做到“□□□□□”,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9.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6. D(提示:A.长,高/兴建,建造;B.第一等的/向…呈上;C.以…为美/美丽;D.确实。)
7.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
8.不自信;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9.C(提示:并非主要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③夜读》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②昧行:在__中行走。③炳烛:点烛。
2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恐已暮矣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
⑶孰若孤 ⑷及鲁肃过寻阳
26.把下面【甲】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7.请给下面【乙】文中的这句话断句,用“/”标三处使之读起来更加顺畅。(2分)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8.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29.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25、)①迟、晚 ②怎么 ③谁、哪个④ 等到、到(每题1分)
26、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7、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8、年纪大;事务多。
29、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常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
19、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3分)
普少习吏事 普明日复奏其人 家人发箧视之
读之竞日 《论语》二十篇也 虽多忌克
20、翻译下列两手。(3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译 文:
②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21下列对本文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普刚毅果断.
B.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C.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勤奋读书,苦练口才。
D.读书给赵普带来了的好处是深沉有岸谷.
22、下面是对画线部分进行联想和想象改写而成的一段课本短剧,请你将未完成的内容补写在横线处(对话、动作、神态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4分)
太祖(勃然大怒):此人究竟是什么人?你要屡屡举荐他?
赵 普: 。
太祖( ):不得再议此事!
(赵普神色不变,跪下拾起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默默将它补好)
(第二天,赵普上朝)
赵普(呈上补好的奏折): 。
太祖(思索良久): 。
[558d343261bd0c81.jpg]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③,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贾人:商人。③贵臣:朝廷的重臣。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因诘仆( ▲ ) ⑵而偿其直(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2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三处。(3分)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24、如果能穿越时空,让孔子来教育陈尧咨,你觉得他说哪句话最合适?(2分)
子诫尧咨曰:“ ▲ , ▲ 。”
21.⑴于是 ⑵通“值”,价值、钱 (2分,每空1分。)
2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
(评分标准:3分,关键词翻译准确,意思完整,语言通顺即可。)
23.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或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评分标准:3分,每处1分,两种都可。)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分)
附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故不错意也 ( )
(3)长跪而谢之曰( ) (4)虽千里不敢易(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根据文意,用课文原句填空,使语意连贯,句式整齐。(3分)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士之怒, ▲ , ▲ 。
20、秦王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写对表现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17.(4分)(1)交换;(2)通“措”,放置,打(主意);(3)道歉;(4)即使。
18.(3分)但是安陵能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哪!(评分标准:3分,关键词翻译准确,意思完整,语言通顺即可。)
19.(3分)庸夫之怒(或布衣之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20.(3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表现(衬托、反衬)了唐雎不畏强权、从容镇定、凛然正气、机智勇敢的特点(2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②饧:读táng,同“糖”。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2)闻一医家术甚高
(3)走而告之曰 (4)偶一求药者既去
20.翻译句子。(2分)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21.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2分)
19.(4分)(1)曾经 (2)听说 (3)他,指求药者 (4)离开
20.(2分)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把握重点词“异”“故”的意思)
21.(2分)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1分)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1分)
参考翻译: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来名医家求要的人很多,名医都来不及应酬。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跑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