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母训子(8分)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如吾无望矣 (2)博通经史

19.翻译句子。(2分)

尝获肥鲜以遗母。

20.赵母对儿子的希望是什么?(2分)

21.读完这则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9a0ef1b4d7e0b1df.jpg]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世耕 ②父其然也

③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④之为众人

15.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6.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本题请用原文回答)(3分)

1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4.(4分)属于; 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 拜访; 最终

15(2分)最终方仲永变成常人,是由于他后天接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6.(3分)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17.(2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渡者之言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8.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命小奚以木简书从 断书崩

B.啼未起 以缚炉火烧绝之

C.予为戏 人不知而不

D.徐之,尚开也 乡之劫缚者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啼未即起,理书就束,前门已牡下矣

A.方北面持其驾

B.其马将胡骏马

C.思不学则殆

D.见不贤内自省也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欲速则不达” 的道理。即过于生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B.小港渡者是个睿智,有远见的人。他的话语,透着深深的哲理。

C.文未“其犹是也夫!’的重复,表达了作者的感悟至深,突出了他的极其懊悔的心情。

D.这篇课文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快的时候一定要果断抓住机会,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只有自尝苦果。

 8.C    9.C    10.D

阅读《狗猛酒酸》,完成8~11题。(14分)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②,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③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④而龁⑤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⑥万乘之王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注】①升概:指量酒。②谨:恭谨有礼。③挈:携带。④迓:迎。⑤龁(hé):咬。

⑥明:使……贤明,使动用法。⑦万乘之王:有万乘的君王。乘,兵车。

⑧蔽胁:蒙蔽、胁迫。

8.(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帜甚高( ) ②酒甚美 ( )

其故( ) ④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狗迓龁之 至之市,忘操之

B.大臣猛狗 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狗猛酒何故而不售 至无可用

D.人畏必有我师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2分)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

10.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酒家因狗猛酒酸而吓退顾客,国君会因奸臣而怎样呢?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4分) ①同“悬”,挂  ②酿、造  ③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④有人

  (2) B(2分)

9.(2分)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

10.(4分) (1)这就是君主受蒙蔽、胁迫的原因,是有本领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关键词“所以”“用”各1分)

 (2)略。

11. (2分) ①堵塞言路 ②封锁了下层信息 ③受蒙蔽④不能任用贤臣 等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无从书以观 致:_________

(2)送之 走: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宋濂借书的主客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任末好学的文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答出一句即可)。(4分)

21.你从宋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和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的做法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得到  (2)跑     一题1分,共2分。

19.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分)

20.嗜学、家贫  (2分)     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或“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三处答一处即可。)(2分)

21.诚信守约,借东西按时归还;读书要有选择,读名家的好书。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选自《捕蛇者说》)

【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败:坏。 ②患:祸害。

17.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2分)

(1)汪然出曰( ) (2)乡邻之生日蹙( )

(3)友人家( ) (4)母出盐而怪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19.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用直接引述的方式,通过蒋氏的大段哭诉来表达主题,打动读者。

B.【乙】文用细腻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富有童话意味的小故事并揭示了其中的道理。

C.【甲】【乙】两文中“则久已病矣”“则已后矣”“食盐不已”的“已”意思基本相同。

D.【甲】【乙】两文都通过叙述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它们都属于寓言体文章。

20.【甲】【乙】两段文字所要揭示的主旨分别是:(4分)

【甲】(用自己的话)

【乙】(用文中原句)

17.(1)眼泪(2)一天天窘迫(3)到(4)以之为怪(觉得他很奇怪)(共2分。答对两个1分)

18.(1)一年里冒死亡危险的有两次。(2)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共4分,每句2分。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

19.D(共2分)

20.【甲】捕蛇之危小于赋税。(意对即可)【乙】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共4分)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不人之是非(回头看) B. 信道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 乃以为不可(偏偏) D. 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 一凡人誉之,自以为有余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 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不知鱼之乐全矣

C. 抱祭器去之 夫环攻之

D. 夫圣人,万世之标准也 当立者公子扶苏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2.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19.A  (3分)  20.C  D   (4分,各2分)

21.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22.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 (+2)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

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4分)

翻译: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②,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归田录》)

注:①郭进:宋太祖时任西山巡检。多次随太祖征战,深得信任。②刘继元:本姓何,北汉主刘钧养为子,于是改姓刘。以后宋太宗亲征,刘继元降宋。

19.用“/”在下面句子中标出两处停顿。(2分)

尔 能 为 我 取 继 元 一 城 一 寨 不 止 赎 尔 死 当 请 赏 尔 一 官

20.下列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③以其诬害忠臣 ④以其境过清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1.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使自处置B.(其人)请赏以官

C.(太祖)命以其人还进D.(尔)赏不可得也

22.从文章中,你认为郭进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2分) 20、D(2分) 21、B (2分) 22、是一个宽宏大量、有信有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栋梁之才。(2分,围绕“宽宏大量”、“ 有信有义”答即可)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一。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智氏遂亡。

注释:①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②辅:帮助。③质:攻击目标。④邑:城市。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

② 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24.智伯索地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2分)

23.①用联军(与我国亲近的军队)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2分)②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2分)

24.(1)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2)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周到详细,考虑利和弊,最后才能成功。 (3)看问题要长远,用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也许是取胜的最佳法宝。(任答对一点,即给2分)

(附:译文: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桓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臣之妻臣 私:

(2)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13.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14.齐王和邹忌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说理由。(2分)

答:

11.(1)偏爱  (2)土地方圆(或“土地纵横”)(2分,每小题1分)

1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2分)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2分)

13.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2分,答出两点即可)

14.示例①: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  示例②: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