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①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②,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③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贼由是败散。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羌,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③陈,同“阵”,列阵。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势有不同故也( ) ②既到郡( )

③必谓郡兵来迎( ) ④贸易衣服( )

11.下列句中的“而”与“孙膑减灶而君增之”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笑而止之曰

12.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句子。(2分)

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虞诩的“将帅之略”?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①缘故;  ②已经;  ③认为;  ④交换(每小题1分,4分)

11.B(2分)  12.敌军人数多,我们兵少,慢慢行军就容易被追到,快速进军对方就无法预测。

(要求翻译出“虏”、“徐”、“及”、“彼”等字,另外注意句式相对流畅、工整一些,2分。)

13.①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②虞诩用小驽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③虞诩采用交换衣服的办法迷惑敌人认为守军人数众多。(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 3分)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①闻允常②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③请挑战,三行④,至吴阵,呼而自刭⑤。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⑥,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⑦,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于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⑧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文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阖庐:又作阖闾,姬姓,吴氏,名光。②允常:越王勾践之父。下文范蠡、文种为越国大臣。 ③死士:勇战之士。④三行:排成三行。⑤自刭:自刎。⑥檇李:地名。下文夫椒、会稽、夏台、羑里、翟、莒都为地名。⑦勒兵:操练军队。⑧保栖:守卫居住。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吴王阖庐闻允常死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告其子夫差曰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D.其卒王霸 卒皆夜惊恐(《陈涉世家》)

10.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勾践之困会稽也B.败之于夫椒

C.吴王闻之D.吴王追而围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12.文种引用商汤、文王、重耳、公子小白曾经落难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C  10.(2分)A    11.(3分)由此看来,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是”“观”“何遽”各1分)  12.(3分)劝说越王要像这些人一样(1分),学会忍耐,锻炼意志(1分),以便东山再起(1分)。

附译文: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__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在槜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__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④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有一偷亦善击刺 ▲ (2)适值偷在市饮酒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远近皆服其能”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2分)

见 必 与 之 决 生 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14.文末壮士最终能战胜强寇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2分)(1)善于/擅长/精通  (2)正好/恰好  11.(2分)A  12.(2分)见/必与之/决生死。  13.(3分)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不备而取胜的。(每分句1分)  14.(2分)①壮士料事如神,机智识破。②壮士找到突破口,动作敏捷,勇敢出击。(每点1分,意同即可)

译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分神不备而取胜的。又有一人与强盗争斗,双方兵器相交,强盗先含一口水在嘴里,忽然喷在对方脸上,愕然之间,刀已穿胸而过。后来一个壮士又遇上这个强盗,已经预先知道他有含水喷人的一招。强盗果然又使出此种伎俩,水才出口,壮士的长矛已经贯颈刺出。

张齐贤明察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②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③ 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吾为宰相,进退④百官,志在激浊扬清⑤,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奴震骇,泣拜而去。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 ②乘间:乘着空闲。③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④进退:任免。 ⑤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 气。
11. 下列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不足为外人道也

B.奴乘间再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相公独遗吾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 门下奴仆皆得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2.下列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 相与步于中庭

B.视而不问——濯清涟而不妖

C.我怀之三十年——昂首观之

D. 不以告人—— 以中有足乐者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14. “家奴不沾禄”是因为 ▲ 。他 “因泣下不止”,怀有 ▲ 心理;他“泣拜而去”怀有 ▲ 心理。(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2分)B  12.(2分)A   13.(4分)考虑到你侍候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念:考虑、想到;予:给;去:离开。  14.(3分)盗银器(数件) ;委屈  ;羞愧、惊恐(每空1分)

孟尝君①出行五国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②。郢之登徒③直④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⑤,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⑥。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孟尝君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孟尝君: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四公子之一。②象床:用象牙制成的床。③登徒:人名,复姓。④直:值班。⑤发漂:喻微小。⑥存亡继绝: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子嗣。⑦中闺:宫门。

7. 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君岂受楚象床哉 ( ▲ ) (2)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 ( ▲ )

(3)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 ▲ ) (4)莫敢入谏 ( ▲ )

8.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郢之登徒直送之/何陋之有

B. 皆以国事累君/受命以来

C. 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万钟于我何加焉

D. 公孙戍趋而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9.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

10. 结合全文,说说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7.(4分)岂:难道(怎么)   所以:……的原因    甚:很,非常,十分,特别   莫:没有人(没有谁)  8.(3分)D   9.(3分)象床价值千金,(哪怕)稍有损坏,(即使我)卖掉妻子儿女也赔不起。(一小句1分)  10.(3分)善于纳谏、知错就改、廉洁、贤德、治国有方(写出一点给1分)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姓登徒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都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给孟尝君),可是那象牙床价值千金,(哪怕)稍有损坏,(即使我)卖掉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您如能让我免掉这个差事,我愿意把先人的宝剑(送给您)作为回报。”公孙戍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他。

于是公孙戍去见孟尝君,说:“您难道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说:“是的”。公孙戍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为什么呢?”公孙戍说:“五国都把相印授给您的原因,(是)听说您在齐国能使贫穷的人富足起来,(在诸侯中)有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的义举。五国英明杰出的君主这才把国事委托给您,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以后如果)到其他小国,(他们)又能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给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个礼物)。”孟尝君说:“好的。”

公孙戍快步离开。还未出大门,刚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说:“先生叫田文不要接受象牙床之礼,很好。但现在您为什么如此乐不可支、得意洋洋呢?”公孙戍说:“臣有三大喜事,贤公门下食客数百人,没有人敢进谏,只有我一个人敢于进谏,这是一喜;进谏并且您听进去了,这是二喜;进谏并且能制止您犯过错,这是三喜。”孟尝君说:“好啊。”

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看来,(今天这样的处境)怎么不是一件好事呢?”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取而疾走( ▲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

(3)其为文 ( ▲ ) (4)无若际泰者 ( ▲ )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13.文中“ ▲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4分)(1)跑(2)闻名(3)代他(指陈际泰)(4)比得上

11.(2分)B  12.(2分)D  13.(2分)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1分)  附: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②跬步:半步。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狗便走往水中 录毕,走送之

B.君可出我。 远出海门

C.乃语路人云 此中人语云

D.火至免焚 数至八层

1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身洒生左右草上 计日以还

B.生醒,方见之 物外之趣

C.系之而去 结友而别

D.堕于空井中 所欲有甚于生者

13 .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用“/”断

句,只划两处。

狗 乃 引 颈 视 井 生 知 其 意 乃 许 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

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14.根据选文回答。(4分)

(1)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请概括回答。

(2)文中哪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用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 (3分)B   12. (2分)C   13.(2分)(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2)(杨生)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  14.(4分)(1)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   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   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2)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译文:

    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有一次,杨生喝酒喝醉了,走到了一大片水草之地,睡着了不能移动。当时正是冬天,野火燃了起来,风势很猛。杨生的狗急得在他周围一直呼唤他醒来,(但是)杨生喝醉了不知道。杨生的前面有一洼水,狗就走进水中,转身回来,将沾在身上的水洒在他左右。像这样反复几次,草沾了水,倒在地上了。火就绕了过去。杨生醒了才看到。

    后来一晚上,杨生因为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对这狗向着井中嚎叫感到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给您以丰厚的报酬。”那个人说:“把这狗给我,便会让你出来。(“见”和“相”,均作代词用)”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那个人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救你出来了。”狗于是埋下头向井里面的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但五天之后,狗在晚上逃走了回到了杨生身边。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

①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③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 (2)睿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4.获许北伐后,祖逖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2.(2分,每空1分)(1)如果 (假如)  (2) 向来 (平素)

13.(4分,每空2分)

(1)夜半听到鸡叫,他踢醒刘琨。(2)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

14.(3分,每点1分)答案示例:率领自己的__渡江驻扎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 (2)睿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逖居京口,纠合骁健 (2)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针对司马睿“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的做法,祖逖是如何应对的。(3分)

参考答案:

12.(1)如果     (2)一向,向来(2分。每空1分)

13.(1)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

(2)让像我这样的人统领军队去收复中原。(4分。每句2分)

14.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率领他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并且又招募了两千多人。(3分。每个要点1分)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一。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智氏遂亡。

注释:①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②辅:帮助。③质:攻击目标。④邑:城市。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

② 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24.智伯索地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2分)

23.①用联军(与我国亲近的军队)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2分)②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2分)

24.(1)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2)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周到详细,考虑利和弊,最后才能成功。 (3)看问题要长远,用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也许是取胜的最佳法宝。(任答对一点,即给2分)

(附:译文: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桓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