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取而疾走( ▲ ) (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

(3)其为文 ( ▲ ) (4)无若际泰者 ( ▲ )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C.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D.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13.文中“ ▲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4分)(1)跑(2)闻名(3)代他(指陈际泰)(4)比得上

11.(2分)B  12.(2分)D  13.(2分)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分);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1分)  附: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②跬步:半步。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狗便走往水中 录毕,走送之

B.君可出我。 远出海门

C.乃语路人云 此中人语云

D.火至免焚 数至八层

1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身洒生左右草上 计日以还

B.生醒,方见之 物外之趣

C.系之而去 结友而别

D.堕于空井中 所欲有甚于生者

13 .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用“/”断

句,只划两处。

狗 乃 引 颈 视 井 生 知 其 意 乃 许 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

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14.根据选文回答。(4分)

(1)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请概括回答。

(2)文中哪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用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 (3分)B   12. (2分)C   13.(2分)(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2)(杨生)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  14.(4分)(1)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   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   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2)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译文:

    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有一次,杨生喝酒喝醉了,走到了一大片水草之地,睡着了不能移动。当时正是冬天,野火燃了起来,风势很猛。杨生的狗急得在他周围一直呼唤他醒来,(但是)杨生喝醉了不知道。杨生的前面有一洼水,狗就走进水中,转身回来,将沾在身上的水洒在他左右。像这样反复几次,草沾了水,倒在地上了。火就绕了过去。杨生醒了才看到。

    后来一晚上,杨生因为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对这狗向着井中嚎叫感到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给您以丰厚的报酬。”那个人说:“把这狗给我,便会让你出来。(“见”和“相”,均作代词用)”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那个人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救你出来了。”狗于是埋下头向井里面的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但五天之后,狗在晚上逃走了回到了杨生身边。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

①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③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 (2)睿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4.获许北伐后,祖逖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2.(2分,每空1分)(1)如果 (假如)  (2) 向来 (平素)

13.(4分,每空2分)

(1)夜半听到鸡叫,他踢醒刘琨。(2)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

14.(3分,每点1分)答案示例:率领自己的__渡江驻扎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大王能命将出师 诚: (2)睿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逖居京口,纠合骁健 (2)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14.用自己的话,说说针对司马睿“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的做法,祖逖是如何应对的。(3分)

参考答案:

12.(1)如果     (2)一向,向来(2分。每空1分)

13.(1)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

(2)让像我这样的人统领军队去收复中原。(4分。每句2分)

14.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率领他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并且又招募了两千多人。(3分。每个要点1分)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一。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智氏遂亡。

注释:①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②辅:帮助。③质:攻击目标。④邑:城市。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氏之命不长矣!

② 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24.智伯索地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2分)

23.①用联军(与我国亲近的军队)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2分)②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2分)

24.(1)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2)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周到详细,考虑利和弊,最后才能成功。 (3)看问题要长远,用迂回曲折的思维方式,也许是取胜的最佳法宝。(任答对一点,即给2分)

(附:译文: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 桓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就不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敢戏君乎( ) (2)日出之(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

附加题(10分)

1、(2分)  (1)怎么     (2)明亮

2、(3分)  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3分)  “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4、(2分)  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孙权劝学 司马光 (12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涂掌事/但涉猎

B. 往事耳/于舅家

C. 蒙辞军中多务/或钱币乞之

D. 卿言多务,孰孤/关山度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

8、孙权劝学,先点明吕蒙有“□□□□”的重要身份,有“学”的必要性;吕蒙则以“□□□□”为理由推辞,最后孙权现身说法,吕蒙接受了劝说,“□□□□”,后来他的惊人长进得到了鲁肃的赞赏。(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个故事表明了学习需要别人的鼓励,只有鼓励才能让人的才略大有长进。

B.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C.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D. 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3分)  C

7、(3分)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8、(3分)  当涂掌事,军中多务,乃始就学

9、( 3分)  A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④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⑤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孰:熟。⑤从: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⑴相与大惊曰 (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 )

2.给上文划线句断句。(2分)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结合选文说说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分)

附加题1.(1)非常( 2).通“佯”,假装

2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错或漏一处扣1分)。

3.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1分),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1分),为此感到大惊。(意思符合即可)

4.从“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可看出他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2分),联系原文2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原文意思)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己所不欲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用原文填空,3分)文中表现孙权对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后来吕蒙接受劝说,开始学习,从“口口口口口”一句可以看出。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与《伤仲永》的主旨相同,都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C.、鲁肃、吕蒙二人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吴下阿蒙”中在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味道,显示了二人的融洽关系。

D.、鲁肃最后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6、(3分)D

7、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

8、(4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乃始就学。

9.B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

【注释】①郎:职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②虎贲:武士。③收:逮捕,拘押。④妇:指许允的妻子。

⑤语出《论语·子路》。⑥不:同“否”。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4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主可以理夺( )(2分)

(2)下列“寻”与“勿扰,寻还”中的“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入吴二陆 B.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未果,病终 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尔所

14.许允最终获释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允接受魏明帝质问时巧妙应答,显示出他的才情。

B.许允是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后在举贤能时任人唯贤的。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看出她机智聪明与不凡的气度。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作粟粥”并料事如神的人。

12.(1)英明(2 分)( 2 ) C 

13.推荐你所了解(的人)( 3 分 )

14.许允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当魏明帝核问他时用道理去告白、争取,而不是用感情去求助(2 分)

15.C ( 3 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