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权 劝 学 (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解释加点的词。(2分)
卿今当涂掌事( ) 卿今者才略( )
21.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蒙辞以军中多务
22.翻译句子(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孙权劝学》用 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说明了 。(10个字内)(2分)
20.(当权 ) (才能谋略)
21.( A )(2分)
22.翻译:
①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耶!(2分)
②士别三日(读书人、有志向的人分别三天、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2分)
23.《孙权劝学》用 对话 形式,说明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10个字内)(2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②饧:读táng,同“糖”。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 ) (2)闻一医家术甚高( )
(3)走而告之曰 ( ) (4)偶一求药者既去 ( )
22.翻译句子。(2分)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23.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2分)
21.(1)曾经 ( 2)听说 (3)他,指求药者 (4)离开(2分)
22.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把握重点词“异”“故”的意思)(2分)
23.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2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隶耕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 )
1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19.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0.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3分)
17.(1)属于 (2)此 (3)相当。 (4)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2分)
18.(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他题诗。(2分)
(2)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2分)
19. 余闻之也∕久(1分)贤于材人∕远矣(1分)
20.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因素:本人天资;后天所受教育;自身学习。(答到两点即可满分)(3分)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①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②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不顾人之是非(回头看) B. 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 乃独以为不可(偏偏) D. 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 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抱祭器而去之 夫环而攻之
D.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2.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19.A (3分) 20.C D (4分,各2分)
21.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22.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 (+2)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
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4分)
翻译: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宣矣。
【注释】 宣:欺骗。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未尝识书具( 曾经 ) (B.)父利其然也( 利益 )
C.以此戒之 (警告) D.其母方织(正,刚好)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 呼而问之 结友而别 B. 以此戒之 忽啼求之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之后 D. 稍稍宾客其父 其母知其宣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22.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23.假如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络,你打算怎样劝告他?(3分)
19.B (3分) 20.AC(4分)
21.(6分)
1)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或者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2)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22(4分).相同之处:都是有关于学习。不同之处:仲永的父亲利用儿子的天赋,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不让儿子学习,致使仲永最终成为平庸之人。孟母用“断织”的举动告诫儿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让儿子发奋读书,最终成为贤圣名儒。
23.略(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挠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⑤,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⑥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卷八•齐一》)
【注释】①闬: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挠: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shuì,劝说,说服。 ⑤为大事:这里指__。 ⑥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田忌遂走(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B.时时而间进
你(挑酒的汉子)左右将到村里去卖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皆以美于徐公D.乃下令
亦验其辞于王前 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20.两个文段中的邹忌各是怎样的人?试结合内容加以说明。(4分)
【甲】
【乙】
17. (2分)(1)指责 (2)逃跑 逃走 (每小题1分)
18.(2分)D
19. (4分)(1)命令刚刚下达的时候,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廷里像集市一样(热闹)。(2分,前两个分句1分,后分句1分)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于是)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讨伐)魏国。(2分,每个分句1分)
20.(4分)参考点:
甲文中的邹忌:(1)对于自己的缺点不忌讳,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有自知之明,不被他人言语所蒙蔽)。(2)勤于思考,有思想,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总结规律。(3)明事理,识大体,对治国之道有清醒认识。(4)忠君爱国,敢于谏言。(5)善于劝说。
乙文中的邹忌:(1)心胸狭窄,与田忌不和,便听信他人,搞阴谋诡计。(2)私心重,挟私报复。(3)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 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7.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比食至 ( )(2)罗列盈前 ( )
(3)当开谕之( )(4)少顷,佳肴美酝( )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俟其来,款之
(2)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19.刘南垣开喻门生的方法值得称道的有哪些方面?(3分)
20. 直指在老师的开导下明白了什么做人的道理?(3分)
17.(1)等到 (2)摆满(3)明白 (4)一会儿(2分)
18. (1)等到他来了,款待他
(2)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4 分)
19. (3分)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1分),他能巧用日常生活实例来类比开导门生,从而使接受者心服口服。(2分)
20.(3分)待人要宽厚,(1分)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2分)(回答“不敢以盘餐责人”得1分)
参考译文
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戴高帽
【清】俞樾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17.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俗以喜人面谀者( )
(2)适人辄送其一 ( )
(3)今止存九十九矣( )
(4)其人出,语人曰( )
18. 翻译(4分)
①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当面 (2)就 (3)“只” (4)告诉(2分)
18、①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②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4分)
19、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2分)
20、(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4分)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使学为诗( )
10、翻译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11、甲文中写方仲永五岁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乙文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如成人”,都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认为他们早慧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3分)
12、你认为欧阳修的母亲和方仲永的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9、(2分)四处拜访 作
10、(4分)①从此指着事物写诗立刻就完成。 ②抄写还没有完毕,就已经能够背诵那本书了。
11、(3分)不相同。方仲永的早慧是"受之天",即天资聪颖,欧阳修的早慧是"受于人",即靠母亲的正确引导和自身的勤奋攻读获得的。
12、(3分)欧阳修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后天早期教育,并身体力行,终于使儿子学有所成,可敬可赞。方仲永的父亲将儿子的天赋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不让儿子接受后天的教育,终于使儿子沦落为一个平庸的人,可悲可叹。启示举例:我们应当注重后天的学习。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15.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分)
14.(3分)C
15.(2分)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