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节选自《墨子•公输》)

8.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2分)

《公输》词汇积累卡 卡片编号:01

类别

语 句

词语

意思

实词

舍其文轩

文轩

古今异义

荆之地方五千里

地方

9.下面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今有人此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B. ①王吏攻宋也 ②邻有敝舆而欲窃

C.①邻有短褐欲窃之 ②出淤泥不染

D. ①此何若人 ②公输盘为我云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1.墨子劝服楚王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2分)

8.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地方:土地方圆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两个词语的解释各占1分。

9.C  (A ①在 ②比;B ①主谓之间,无实意 ② 代词它,代“敝舆”C ①②表转折,却D ①是②动词,制造)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10.我认为楚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患偷窃病的行为同类。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译句中重点实、虚词任何一个没解释、解释错误、均扣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11.示例:墨子先假设不合情理的偷窃行为进行设喻,然后进行类比推理,将楚国的土地、资源等与宋国进行对比,得出楚国攻打宋国的行为与患偷窃病的行为同类这一结论,让楚王无法辩驳。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具体分析“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①!”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②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③焉,将超城而下④。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注释:①济:成功 ②乘:防守,登 ③贼气吞:判贼气焰嚣张 ④超城而下: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

9.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2分)

a、夺 贼 /之财 而 食/ 其 食 b、夺 贼 /之财 而/ 食 其 食

c、夺 /贼 之财 而 食 /其 食 d、夺/ 贼之 财 /而 食 其 食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高城深沟之固( )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11.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力不足,死焉,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

10.2分 (1)城墙(2)一起  11.2分(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12.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13.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译文: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分)

(1)父焉( )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3)贤材人远矣( ) (4)众人( )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0、方仲永才能的变化经历了“ ”、“ ”、“ ”三个阶段,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均用文中原词句填写。)(2分)

11、读完《伤仲永》一文,你一定会产生许多感想,请依据下面语境说出你想说的话。(4分)

你想对仲永说:

你想对仲永的父亲说:

你想对邑人说:

你想对自己说:

8、(1)感到诧异   (2)通“攀”,牵,引    (3)比    (4)本来

9、(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异,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来求取仲永的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日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0、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示例:对仲永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你要主动要求学习、进步。   

对仲永的父亲说:你不能贪图小利、目光短浅,应送仲永到学堂接受教育,使之早日成才。  

对邑人说:你们不能奉迎、追捧,应为仲永的学习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对自己说:笨鸟先飞。我天资一般,后天更要努力学习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②,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归田录》)

注:①郭进:宋太祖时任西山巡检。多次随太祖征战,深得信任。②刘继元:本姓何,北汉主刘钧养为子,于是改姓刘。以后宋太宗亲征,刘继元降宋。

19.用“/”在下面句子中标出两处停顿。(2分)

尔 能 为 我 取 继 元 一 城 一 寨 不 止 赎 尔 死 当 请 赏 尔 一 官

20.下列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③以其诬害忠臣 ④以其境过清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1.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使自处置B.(其人)请赏以官

C.(太祖)命以其人还进D.(尔)赏不可得也

22.从文章中,你认为郭进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2分) 20、D(2分) 21、B (2分) 22、是一个宽宏大量、有信有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栋梁之才。(2分,围绕“宽宏大量”、“ 有信有义”答即可)

伤仲永(13分)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其然也,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扳: 环谒:

9.(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仲永之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

B.未尝书具; 默而

C.父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

D.忽啼之; 予尝古仁人之心

10.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1.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

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 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阅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一句后的感受。(4分)

我的感受:

8、以……为利或认为……有利可图  

通攀 ,牵,引,拉   

四处拜访

9、C   

10、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11、受于人者不至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2、略

神童徐孺子 (8分)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犹人眼中有瞳子,若无此物必不明。”众咸以为神童。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尝月下戏 ( ▲ ) (2)或语之曰( ▲ ) (3)犹人眼中有瞳子( ▲ )

19、句子“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翻译正确的一项( ▲ )(2分)

A.、如果让月亮中没有东西,应当是非常明亮吧?

B.、如果让月亮中没有东西,应当是非常简明吧?

C.、如果让月亮中没有东西,应当是非常明亮的!

D.、如果让月亮中没有东西,应当是非常简明的!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众人认为徐孺子是神童的原因。(3分)

18、(1)曾经 (2)对……说  (3)好像

19、A

20、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世隶耕(▲)②稍稍宾客其父( ▲) ③日扳仲永(▲) ④卒之为众人( ▲ )

16.翻译下列句子(3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7.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3分)

15、(1)属于  (2)以……为宾客 (3)“扳”通“攀”,牵、引  (4)终于、最终

16、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17、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无统一答案,可自由发挥)

【甲】(唐雎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乙】(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6.给下面两句话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休 祲 降 于 天 (2)荆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祲降于天( ) 今日也( )

荆之地五千里( ) 犀兕麋鹿之( )

28.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译文: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文:

29.甲乙两文都是劝说大国君主的语言,他们的劝说方法有什么不同?(4分)

答:

26.(1 )休祲/降于天(2)荆之地/方五千里  27.吉祥 这样 方圆(纵横) 布满28.(1)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2)我认为楚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些相类似。29.唐雎先列举历史上的“布衣之怒”来反击楚王的“天子之怒”,后表达自己舍身卫国的决心;墨子运用对比和夸张(比喻)的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让楚王觉得攻宋毫无意义。

乐羊子妻 范 晔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①盗泉:古泉名,今在山东泗水县。古籍中有:“(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稽废:延误荒废; ③懿德:美好的品德。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羊子尝行路,得金一饼。 (遗:弄丢,遗失)

B.羊子大惭,乃金于野。 (捐:献出,捐出)

C.妻乃刀趋机 。 (引:拿起)

D.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 (亡:通“无”)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况拾遗求利,污其行乎! 徒有先生也。

B.妻跪问故。 羊子感言。

C.此织生自蚕茧,成机杼。 行者休

D.今若断斯织也,捐失成功。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羊子妻批评丈夫行路拾遗时,先用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两个典故,接着指出贪小利失大节的危害,终让让丈夫心悦诚服。

B.选文第二故事乐羊子妻 “引刀趋机” 用自己织布的切身体会,告诉乐羊子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

C.文中用羊子“大惭,捐金于野”“感其言,复还终业”的表现,从侧面突出了妻子的教育起到了作用,突出了她的聪慧善教。

D.文中的乐羊子妻不知其姓氏,足见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乐羊子妻批评、开导丈夫的两个故事充分表现了她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聪明能干的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

6、 B   7、  C   8、 D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选自《捕蛇者说》)

【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败:坏。 ②患:祸害。

17.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2分)

(1)汪然出曰( ) (2)乡邻之生日蹙( )

(3)友人家( ) (4)母出盐而怪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2)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19.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甲】文用直接引述的方式,通过蒋氏的大段哭诉来表达主题,打动读者。

B.【乙】文用细腻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一个富有童话意味的小故事并揭示了其中的道理。

C.【甲】【乙】两文中“则久已病矣”“则已后矣”“食盐不已”的“已”意思基本相同。

D.【甲】【乙】两文都通过叙述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它们都属于寓言体文章。

20.【甲】【乙】两段文字所要揭示的主旨分别是:(4分)

【甲】(用自己的话)

【乙】(用文中原句)

17.(1)眼泪(2)一天天窘迫(3)到(4)以之为怪(觉得他很奇怪)(共2分。答对两个1分)

18.(1)一年里冒死亡危险的有两次。(2)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共4分,每句2分。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

19.D(共2分)

20.【甲】捕蛇之危小于赋税。(意对即可)【乙】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共4分)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