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之蔽甚矣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卿言多务,孰若孤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皆朝于齐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8、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好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有□□□□。(用4字词填空)(4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体现了小妾急于回答,战战兢兢的心理。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说明了邹忌进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C.齐威王不仅善于纳谏,而且雷厉风行,是一位明君。
D.邹忌善于劝谏齐威王,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3分)B
7、(4分)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赏赐。
8、(4分,各2分)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知过能改) 自知之明(自省之心)
9、(3分)D
__烈①陷汝州。杞②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李勉③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
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④余千拔刃争进,诸侯⑤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希烈大惭。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⑥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释】①__烈:唐朝将领。唐德宗年间反叛朝廷。②杞:指宰相卢杞。他怨恨颜真卿正直,故意建议皇帝派颜真卿去招降。③李勉:唐代名臣。④养子:__烈与部下以父子相称。⑤诸侯:此指将领。⑥建大号:即称帝。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表固留固:顽固
B.但戒严奉家庙戒:通“诫”,告诫
C.希烈遣李元平说之说:劝说
D.求宰相孰先太师者孰:谁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希烈以身捍
A.臣以王吏之攻宋B.以伤先帝之明
C.三军以利用也D.无从致书以观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栝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向皇帝上奏,认为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叛乱。
B.颜真卿明知去__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推脱,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C.__烈逼迫颜真卿上疏为自己求情,颜真卿不答应,于是__烈让颜真卿的侄子和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
D.颜真卿入叛贼营后,__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__烈。
8、A
9、
10、C
邹与鲁閧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②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③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閧,即哄斗,交战。②仓廪lǐn:粮仓。③反:报复。
1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则不可胜诛( ) (2)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 )
(3)散而之四方( ) (4)君无尤焉 ( )
1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有司莫以告”中的“以”,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幽阴深邃奇 B.可以为师也 C.太医以王命聚之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翻译句子。(6分)
(1)而民莫之死也。
(2)如之何则可也?
(3)苛政猛于虎也。
14.通过上文穆公与孟子的对话,你读出了他们施政思想的根本不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1.(1)尽、完 (2)痛恨 (3)去、到、往 (4)怨恨、怪罪(各1分)
12.D(2分)
13.(1)但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评分标准:为……而死,倒装句式,各1分)。
(2)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评分标准:疑问语气,2分。
(3)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残啊。
评分标准:“苛政”、“于”,各1分。
1. 穆公:施行苛政,以暴力压制百姓;孟子:实行仁政,关心爱护百姓。
评分标准:穆公分析1分,孟子分析2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 ▲ ) (2)又安敢毒耶( ▲ )
(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 ▲ ) (4)备水旱 ( ▲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15.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
16. 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分)(1)使……活下去(2)怨恨 (3)两次、两顿 (4)防备 (答对一个给1分)
14. (4分)(1)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向”、“病” 译错一个扣1分)
(2)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虽然”、“池”译错扣1分)
15. (1分)甲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乙文:希望统治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1分)相似处:希望统治者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维护国家统治。
16. 作者从反面指出其危害:认为百姓生活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即百姓不能安居乐业。)(1分);当百姓饥寒交迫时,就顾不上廉耻了,什么事都会干。(即百姓不能遵纪守法) (1分)
(甲)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①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②以祠③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④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祟:鬼怪 ②少赋敛:略微收些赋税 ③祠:祭祀 ④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群臣莫对( ▲ ) ②祠此无益也( ▲ ) ③齐景公为高台,劳民( ▲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其幸而雨乎 其一犬坐于前
C.祠之何益 辍耕之垄上
D. 夫灵山固以石为身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
▲
(2)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
12.甲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
▲打4字格 (填一成语,1分),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 ▲ 打4字格 ”(用乙文中的原文填空,1分)。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 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2分)。
9.(3分)(1)回答 (2)好处(3)使……劳苦
10.(2分)A来源:学,科,网]
11.(5分)(每个分句1分)(1)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2)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12.(4分)(1)自身难保(1分) 重敛于民(1分)
(2)爱国忧民(关爱百姓)、机智善辩(2分,两个方面各1分,意思相同的词语即可)
参考译文:(甲)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长时间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它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不可以。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它有什么好处呢?”
(乙)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①文为优,教授②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③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筴④,诸县争占多
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第:应试。②教授:古代官职名。 ③留守文彦博:留守,古代官职名。文彦博,人名。④盐筴(cè):征收盐税的法令。
9.以下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数过辄成诵 B.读书数/过辄成诵
C.读书数过/辄成诵 D.读书数过辄/成诵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过: (2)知: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12.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吏不悦”的原因。(2分)
13.结合本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黄庭坚的品行。(2分)
9.C(2分)
10.过:造访 (1分) 知:治理、管理(1分)
11.(黄庭坚)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才学,留他再任教。(2分) 12.征收分摊盐筴时,其他各县都争着要多分摊,好从中谋利,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做。(2分) 13.博闻强识、才华横溢、淡泊、清廉。(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9、下列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自劳军 劳:慰问犒劳
B.使人称谢 谢:感谢
C.军中不得驱驰 驱驰:策马疾驰
D.天子且至 且:将要
10、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军细柳 军中闻将军令
B.以备胡 众妙毕备
C.军士吏被甲 流血被面
D.天子且至 年且九十
11、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周亚夫之君严明、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品质。
B.皇帝两次“不得人”军中的矛盾冲突凸显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C.皇上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因为,他善于用人。
D.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CD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不已乎(停止) 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B.请献十金( 黄金) 吾义固不杀人(坚持道义)
C.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知而不争(直言劝人改正错误)
D.舍其文轩(彩饰的车)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
9、对下列句子的品读,语气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输班曰:“吾义固不杀人”(装作一本正经,又流露出傲慢)
B.公输班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心里发虚,又仗势欺人)
C.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态度有所退让,不再骄横强硬)
D.公输班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阴险并带有威胁)
10 用自己的话表述下列句子的大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您坚持道义不杀一人却要杀更多的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
B.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对我有什么见教呢?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您进攻宋国,是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情况一样啊!
D.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班一连九次使用了攻城方法,先生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了他。
11、下列关于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子劝说公输班和楚王都采用了自相矛盾法,类推出公输班的“义不杀少而杀众”是一种虚伪的道义,楚王以富窃贫更是不道义,从而使他们理屈词穷。
B.“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攻械尽”“守御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表明公输班已经技穷,心里陡然起了杀机。
C.公输班和楚王顽固而又狡诈,仅从道义上揭露是不能奏效的,而墨子最终能够迫使他们放弃攻宋,主要是在模拟攻守的演练中击败了楚国所倚仗的云梯,使公输班彻底屈服。
D.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强国,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8 B 9 C 10 D 11 C
渡者之言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8.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束断书崩
B.啼未即起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C.予愠为戏 人不知而不愠
D.徐行之,尚开也 乡之行劫缚者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A.方北面而持其驾
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思而不学则殆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欲速则不达” 的道理。即过于生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B.小港渡者是个睿智,有远见的人。他的话语,透着深深的哲理。
C.文未“其犹是也夫!’的重复,表达了作者的感悟至深,突出了他的极其懊悔的心情。
D.这篇课文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快的时候一定要果断抓住机会,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只有自尝苦果。
C
C
.D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 门庭若市
欲信大义于天下 愿为市鞍马
C.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D. 何以战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皆以美于徐公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中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反映了乡人的目光短浅,同时也反衬了曹刿的爱国精神。
B.甲文中曹刿经过与庄公的一番对话,知道庄公忠实于自己的下属,凭借这点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C.乙文中邹忌采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是臣子提出正确的意见,统治者虚心纳谏而成功,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9.C(A.实情;通“伸”B.集市;买D.凭借;认为)
10(1)这只是小的信用,不能令人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赐福)的。(共2分。“孚”“福”各1分)
(2)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让我听到的人接受下等的奖赏。(共3分。“谤讥”“市朝”“闻”各1分)
11.B(“忠之属也”意思理解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