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忿 (2) 狱

2.翻译下面句子。(3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附加题:

1、  2     愤恨      案件。

2、  3     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  3     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兑现守信用,处死弄虚作假者;戴胄却认为应该流放弄虚作假者。戴胄的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4、   2    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秉公守法、忠诚耿直、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之甚矣 / 横柯上,在昼犹昏B.我与城北徐公美 / 卿言多务,若孤

C.徐公不君之美也 / 群臣进谏,门庭市D.皆于齐 / 此所谓战胜于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8、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好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有□□□□。(用4字词填空)(4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体现了小妾急于回答,战战兢兢的心理。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说明了邹忌进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C.齐威王不仅善于纳谏,而且雷厉风行,是一位明君。

D.邹忌善于劝谏齐威王,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3分)B

7、(4分)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赏赐。

8、(4分,各2分)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知过能改)  自知之明(自省之心)

9、(3分)D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稿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 ②稿:白绢,周人用稿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1)谓之曰 或 : (2)子之所长 以:

2、下面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B.、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D.、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附加题:1(1)有人  (2)凭   2  D  

3、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着脚走路的;你们织的白绢是给人做帽子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的。

4、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孙权劝学(12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对下面句子中多义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动词,成为,做)

自以大有所益(与“以”组成“认为”之意)

B.、 蒙辞军中多务(介词,用)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认为)

C.、 往事耳(动词,了解)

大兄何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D.、 蒙乃始学 (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本文通过鲁肃的赞叹“□ □ □ □ □,□ □ □ □ □ □”及“□ □ □ □” 从侧面烘托吕蒙因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也表明鲁肃的敬才、爱才。(2分)

9、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炼的文笔突出人物的风采。

C.、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于二人的风趣的一问一答,表现孙权的善劝。

D.、本文写事情的结果,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吕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9点拨: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追者 (2) 库无,仓无粟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请你用“/”在相应的位置将其标示出来。(3分)

子 奇 至 阿 铸 库 兵 以 作 耕 器 出 仓廪 以 赈 贫 穷 阿 县 大 治。

3、子奇在阿县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而使阿县得以“大治”?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根据上文,指出阿县之所以能“败魏师”的根本原因。(2分)

附加题 1、(2分)(1)通“返”返回    (2)兵器、武器 

2、(3分)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3、(3分)子奇在阿县,重视发挥阿县长者的智慧;把兵库里的武器锻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各1分)

4、(2分)子奇以民为重,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这是阿县之所以能“败魏师”的根本原因。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父焉(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往事耳( )④鲁肃过寻阳(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两篇文章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11.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一个。(2分)

成语: 人物典故:

8.(4分)①:对……感到惊奇  ②:通“攀”,牵,引③:了解④:到了……的时候

9.(4分)(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10.(2分)示例: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11.(2分)废寝忘食、一丝不苟          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为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4分)

(1)当掌事( )A.、当权B.、当官C.、糊涂

(2)若孤( )A.、通“熟”,熟悉B.、谁C.、什么

(3)鲁肃过浔阳( )A.、到达B.、及时C.、到了

(4)卿今者才略( )A.、才干和谋略B.、人才C.、谋略

10、翻译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1、文中孙权的哪些主__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仿效?(至少答两点)(4分)

9、(1)A (2)B (3)C (4)A

10、(1)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数日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

(2)吕蒙拿军中事物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1、广泛涉猎书籍,增长见识,积极利用时间学习。教导别人有耐心。(答对两点即可)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

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为人治病: (2)以赈救贫乏: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

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董奉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答:

4.本文赞美了董奉什么精神?(3分)

答:

附加题

1.每天   不久,立刻(2分)

2.有想要买杏的,不需要打招呼和交钱,只要把一器谷放到仓里,就自己去拿一器杏离开(就行了)。(“报奉”“置”“即”“去” 每词0.5分,语句通顺1分,3分)

3.(1)治愈病人以种杏为酬。(2)货杏得谷赈救贫乏之人。(2分)

4.医德高尚,扶贫济困,处处利人。(3分)

【参考译文】:董奉字君异,候官县人。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总计栽了十万多棵树,成了繁茂的杏林。他就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不生杂草,像是专门把草锄尽了一样。杏子熟后,他就在杏林里用草盖了一间仓房,并告诉当时的人们:“有想要买杏的,不需要打招呼和交钱,只要把一器谷放到仓里,就自己去拿一器杏离开(就行了)。”董奉每年把卖杏得来的谷,立刻用来救济了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多斛粮食。

附加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天下无冤。( )

2.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         附加题

§         1.愤恨、案件。

§         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         3.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         4.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v      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个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妙极;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⑵日月广明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3.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联系本文和《孙权劝学》,说说你读了吕蒙的故事之后有什么体会。(3分)

附加题  10分

1   2分   ⑴ 刚才    ⑵道理

2   3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文章(《易经》)。

3   2分   ⑴ 博览群书    ⑵梦中诵书

4   3分   参考示例: 一个人才略的增长离不开勤奋好学,乃至好学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程度。(能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