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有扬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8.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汉室 ( ) ②皆哀欲之( )

③歆曰:“无 ( ) ④何避之 (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乃不知有汉 B.太祖乃悟 C. 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正;答应;这样;立即    (2)B

9.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10.(1)带领他们一同返回把那个人救了出来,后来他和大家告别离开了,大家于是认为华歆很有道义

(2) 略

11.①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②此丈夫中道堕井,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③今将自来,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话说也可)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②,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③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④而龁⑤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⑥万乘之王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注】①升概:指量酒。②谨:恭谨有礼。③挈:携带。④迓:迎。⑤龁(hé):咬。

⑥明:使……贤明,使动用法。⑦万乘之王:有万乘的君王。乘,兵车。

⑧蔽胁:蒙蔽、胁迫。

8.(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帜甚高( ) ②酒甚美 ( )

其故( ) ④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狗迓龁之 至之市,忘操之

B.大臣猛狗 此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狗猛酒何故而不售 至无可用

D.人畏必有我师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2分)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

10.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酒家因狗猛酒酸而吓退顾客,国君会因奸臣而怎样呢?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4分) ①同“悬”,挂  ②酿、造  ③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④有人

  (2) B(2分)

9.(2分)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

10.(4分) (1)这就是君主受蒙蔽、胁迫的原因,是有本领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关键词“所以”“用”各1分)

 (2)略。

11. (2分) ①堵塞言路 ②封锁了下层信息 ③受蒙蔽④不能任用贤臣 等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为治,于单赤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鞭打)不过十。诸所催科,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砌)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醮(祭祀)神三茅山,县民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尝,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6.下列句中的“以”与“甃以石”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一战B.能天下事为己任

C.祭尉首 D.悉咨之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来补偿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俄有吏空牒窃印者  ②论法 

③县民供应 ④而官为偿之,全甚众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6.(2分)C

7.(2分)A

8.(4分)①把东西藏在袖子里。②按照。③苦于,为……所苦。④救活,使……存活。

9.(1)(2分)刚开始到职工作,,谦恭谨慎,,好像没什么本领。

(2)(2分)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用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

渡者之言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8.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命小奚以木简书从 断书崩

B.啼未起 以缚炉火烧绝之

C.予为戏 人不知而不

D.徐之,尚开也 乡之劫缚者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啼未即起,理书就束,前门已牡下矣

A.方北面持其驾

B.其马将胡骏马

C.思不学则殆

D.见不贤内自省也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欲速则不达” 的道理。即过于生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B.小港渡者是个睿智,有远见的人。他的话语,透着深深的哲理。

C.文未“其犹是也夫!’的重复,表达了作者的感悟至深,突出了他的极其懊悔的心情。

D.这篇课文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快的时候一定要果断抓住机会,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只有自尝苦果。

 8.C    9.C    10.D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忿 (2) 狱

2.翻译下面句子。(3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2分)

附加题:

1、  2     愤恨      案件。

2、  3     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  3     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兑现守信用,处死弄虚作假者;戴胄却认为应该流放弄虚作假者。戴胄的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4、   2    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秉公守法、忠诚耿直、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之甚矣 / 横柯上,在昼犹昏B.我与城北徐公美 / 卿言多务,若孤

C.徐公不君之美也 / 群臣进谏,门庭市D.皆于齐 / 此所谓战胜于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8、这篇文章通过叙述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强调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好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有□□□□。(用4字词填空)(4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体现了小妾急于回答,战战兢兢的心理。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说明了邹忌进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C.齐威王不仅善于纳谏,而且雷厉风行,是一位明君。

D.邹忌善于劝谏齐威王,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6、(3分)B

7、(4分)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赏赐。

8、(4分,各2分)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知过能改)  自知之明(自省之心)

9、(3分)D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稿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 ②稿:白绢,周人用稿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1)谓之曰 或 : (2)子之所长 以:

2、下面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B.、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C.、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D.、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附加题:1(1)有人  (2)凭   2  D  

3、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着脚走路的;你们织的白绢是给人做帽子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的。

4、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孙权劝学(12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对下面句子中多义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动词,成为,做)

自以大有所益(与“以”组成“认为”之意)

B.、 蒙辞军中多务(介词,用)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认为)

C.、 往事耳(动词,了解)

大兄何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D.、 蒙乃始学 (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本文通过鲁肃的赞叹“□ □ □ □ □,□ □ □ □ □ □”及“□ □ □ □” 从侧面烘托吕蒙因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也表明鲁肃的敬才、爱才。(2分)

9、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炼的文笔突出人物的风采。

C.、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于二人的风趣的一问一答,表现孙权的善劝。

D.、本文写事情的结果,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吕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9点拨: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追者 (2) 库无,仓无粟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请你用“/”在相应的位置将其标示出来。(3分)

子 奇 至 阿 铸 库 兵 以 作 耕 器 出 仓廪 以 赈 贫 穷 阿 县 大 治。

3、子奇在阿县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而使阿县得以“大治”?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根据上文,指出阿县之所以能“败魏师”的根本原因。(2分)

附加题 1、(2分)(1)通“返”返回    (2)兵器、武器 

2、(3分)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3、(3分)子奇在阿县,重视发挥阿县长者的智慧;把兵库里的武器锻制成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民(各1分)

4、(2分)子奇以民为重,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这是阿县之所以能“败魏师”的根本原因。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父焉(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往事耳( )④鲁肃过寻阳(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两篇文章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11.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一个。(2分)

成语: 人物典故:

8.(4分)①:对……感到惊奇  ②:通“攀”,牵,引③:了解④:到了……的时候

9.(4分)(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10.(2分)示例: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11.(2分)废寝忘食、一丝不苟          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