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①世隶耕( ) ②泯然众人( ) ③蒙辞( ) ④即更刮目( )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但当涉猎B.、 并自为其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如此其贤也
C.、 指物作诗立就D.、 于舅家见之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12.从【甲】文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乙】文看,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吕蒙形象?(4分)
13.学完这两篇文章,在读书求学方面你获得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实际谈谈。(4分)
9.(4分) ①( 属于 ) ②( 消失 ) ③( 推托 ) ④( 重新 )
10.(4分)①同县的人认为他很奇特,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
②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了。
11.(2分)( A )
12.(4分) ①邑人“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②父亲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③仲永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答对两点即给2分)
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知错能改,有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深明大义。
13.(4分)谈启示、感悟要和实际结合。略。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①焉。竟②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③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④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⑤之。
【注释】①滞:停留。 ②竟:结束。 ③甫:刚刚。 ④诩诩(xǔxǔ)然:夸耀的样子。 ⑤哂(shěn):讥笑。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鲁人刘仁嗜弈( ) ②遂滞焉( )
③胜者欲去( ) ④刘要之对局(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胜者熟视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至之市,而忘操之B.事列《神仙》之传
C.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D.亦荆吴形胜之最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
13.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2分)
10、(4分)嗜:酷爱、十分喜欢、十分喜好 遂:于是
去:离开 要:同“邀”,邀请,约请。
11、(2分)C
12、(3分)过了一会儿,赢的人接连使出高招。(1分)刘仁惊讶不已,(但却)没有招架的本领,想要走(或离开)。(2分)(意对即可)
13、(2分)没有自知之明、虚荣(或好吹嘘、爱面子)、自以为是的人。(答到1点得1分)
约取而实得
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②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问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③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④,略得影响⑤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⑥,不如予之约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②某:我。③笥(sì):古代盛饭或盛衣服的方形竹器。④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泛滥,此指多而杂乱。⑤影响:此处指印象。⑥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⑦约:简要,精练。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讫朗诵十余遍 ②即就壁问观所粘录
③一字不遗 ④俟再读有所录
9.下列句中“之”与“粘之壁间”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B. 马之千里者
C. 跪而拾之以归 D.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10.翻译句子。(2分)
日三五次以为常
11.作者在文中倡导“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约取”的具体表现为:“遇所喜即札录之”,“实得”的具体表现为 。与“约取”相对的是: ,
与“实得”相对的是:“稍经时日,变成枵腹”。(用文中话回答)(2分)
8. (1)终了,完毕 (2)走近 (3)遗漏 (4)等到
9.C
10.略
11.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务为泛滥
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7. 下列句中的“以”与“始以为不足治”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可以一战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记叙了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险些送命的事例。
B.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当,娓娓而谈,颇有警示作用。
C.郑君确定了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但是看的人都笑他,所以他对此很担忧。
D.本文告诉我们: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 示: ②.又三日,拇指大盈握 盈:
③.始发之时,终日可愈 愈: ④.忽之而不顾 顾: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7.B 8.C
9.①给……看 ②满 ③治愈 ④考虑,顾虑(关心)(4分,每题1分)
10.①.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
②.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但是最终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
参考译文: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即使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愈。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人体内脏,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但是最终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
赈 灾 (节选)
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注释】:①爨(cuān):烧火做饭②平粜(tiào):平价出售粮食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庆十有九年 (通“又”)B.、窃见赤地数千里 (暗中;私自)
C.、爨无薪 (薪水)D.、远近咸便矣 (远近的百姓)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B.、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何以战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阅读全文后,对齐彦槐情感和思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恻隐之心B.、 能关心百姓疾苦
C.、 考虑民生问题全面D.、 讲义气,充满侠义心肠
8、C 9、B 10、D
陆九渊①,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②无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③,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④语,自觉若伤我者⑤。”又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⑥?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⑦之言支离⑧。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注释】①陆九渊:江西金溪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②何所:为什么。③总角:古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发髻,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童年时期。④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⑤伤:妨碍。“若伤我者”大意是说:伊川之学不合口味。⑥奚为:为什么。类:相同,类同。⑦有子:孔子的学生。⑧支离:分散,残缺;没有条理。
8.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问/其父天地何所无穷际 B.问其/父天地何所无穷际
C.问其父/天地何所无穷际 D.问其父天地/何所无穷际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生( ) (2)省( )
10.用现代汉语说说“及总角,举止异凡儿。”一句的意思。(2分)
答:
11.文章写了陆九渊哪些事例?请一一概述。(4分)
答:
1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陆九渊的品质。(2分)
答:
8.C(2分)
9.(每小题1分,共2分)(1)长大(到)(2)明白,醒悟
10.到了童年时期,(他的)行为举止(便)不同于一般的小孩。(注意“及”“异”二字翻译,2分)
11.四个事例:①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无穷际”,父笑而不答,他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②读程颐书,发现其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或有矛盾之处;③初读《论语》,就对有子之言表示怀疑;④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忽然大有省悟(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共4分,每一点给1分)
12.自幼好学、善于思考、大胆质疑(怀疑精神,甚至对常人视而不见的常识发出疑问,并锲而不舍地思考,乃至于废寝忘食;独立思考精神,不盲从先贤,注重自我的心得。)(意同即可,2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①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②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③!今之庸医妄熟谙④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táng):同“糖”。③嗟乎:唉,叹词。④熟谙:熟悉。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闻/一医家术甚高 B.闻一医/家术甚高
C.闻一医家/术甚高 D.闻一医家术/甚高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1)尝: (2)走: (3)叩:
11.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答:
12.结合选文,请你对文中的“医家”作一个简要的评价。(3分)
答:
9.A(2分)
10.(1)曾经 (2)跑 (3)问,请教 (3分)
11.看见来名医家求医问药的人很多,名医都来不及应酬。(2分)
12.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③,阖④户启箧取书,读之竟⑤日。及次日临政,处决⑥如流。既薨⑦,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⑧,虽多忌克⑨,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⑩,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普:赵普,北宋初期的宰相。②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③私第:住宅。④阖(hé):关闭。⑤竟:全。⑥处决:处理决断。⑦薨(hōng):死亡。⑧岸谷:严肃刚正。⑨忌克:嫉妒刻薄。⑩龌龊循默: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言语不多。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A.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B.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C.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D.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10.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及( ) (2)尝(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12.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分)
13.阅读本文后,请你谈谈对赵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
9. B
10.(1)等到,到了……的时候 (2)曾经
11.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12.(1)刻苦读书;(2)奏荐人才。
13.赵普是一个刚正不阿、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具有超强毅力和坚强意志的人。他能为国刻苦读书,学以致用;能为国奏荐人才,不计个人得失。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略①有扬州,盛兵徇豫章②,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③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④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8.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汉室方乱 ( ) ②皆哀欲许之( )
③歆曰:“无然” ( ) ④何遽避之 ( )
(2)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乃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乃不知有汉 B.太祖乃悟 C. 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正;答应;这样;立即 (2)B
9.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10.(1)带领他们一同返回把那个人救了出来,后来他和大家告别离开了,大家于是认为华歆很有道义
(2) 略
11.①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②此丈夫中道堕井,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③今将自来,何遽避之。(用自己的话说也可)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②,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③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④而龁⑤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⑥万乘之王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注】①升概:指量酒。②谨:恭谨有礼。③挈:携带。④迓:迎。⑤龁(hé):咬。
⑥明:使……贤明,使动用法。⑦万乘之王:有万乘的君王。乘,兵车。
⑧蔽胁:蒙蔽、胁迫。
8.(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县帜甚高( ) ②为酒甚美 ( )
③怪其故( ) ④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狗迓而龁之 至之市,而忘操之
B.大臣为猛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至则无可用
D.人畏焉 必有我师焉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2分)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
10.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酒家因狗猛酒酸而吓退顾客,国君会因奸臣而怎样呢?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4分) ①同“悬”,挂 ②酿、造 ③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④有人
(2) B(2分)
9.(2分)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
10.(4分) (1)这就是君主受蒙蔽、胁迫的原因,是有本领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关键词“所以”“用”各1分)
(2)略。
11. (2分) ①堵塞言路 ②封锁了下层信息 ③受蒙蔽④不能任用贤臣 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