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12.解释加点的字。(2分)

(1)休祲降于天( ) (2)环堵萧然( )

13.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不知何人也 安陵君其寡人

B.安陵君许寡人 亲旧知如此

C.黔娄妻 以五十里地存者

D.安陵君因使唐睢使秦 不汲汲富贵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5.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主要采用 来塑造人物形象;乙文则于平淡、客观的 之中表现人物。(2分)

16. “士”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唐睢可谓是“士”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则是东晋知名隐士,这两位的行事作风你更欣赏谁?为什么?(2分)

[471fa14c4c91aba8.jpg]

16.示例:我更欣赏唐雎,因为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阐述有理即可,2分)

古诗文阅读 (20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蒙以军中多务( )(2)往事耳( )(3)及鲁肃寻阳( )(4)每世事(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权吕蒙曰 此之失其本心 B. 即刮目相待 湖中焉得有此人

C. 不仪检 邹忌八尺有余 D. 中宵起坐 而长烟一空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今。

8.甲文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乃始就学”,后来其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祖逖“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从这两个故事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5.(1)推托 (2)了解 (3)到 (4)谈论(说)(每个1分,共4分)

6.D (4分)

7.(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士别三日,就得重新另眼相看。(3)后来就广泛的阅读书籍,阅读涉及到古今之事。(每个2分,共6分)

8.只要肯学习,就有长进。(3分)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吏二一人诣(yì)王 (2)叶相似

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4.各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点。(2分)

[b2896673e598dabd.jpg]

昔有愚者,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成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乃盐 ②母出盐而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②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10.愚人的“愚行”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2分)

11.文中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2分)

12.下列选项中表述的含义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欲速则不达B.贪多嚼不烂C.适者生存D.少则得,多则惑

[ffc5e16031c7a46f.jpg]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此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去,依僧寺以居。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9.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因( ) ②潜( )

11.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2分)

已而复如初

译文:

12.文中那句话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2分)

13.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9.A

10.①于是,就    ②暗中,偷偷地  (2分,每题1分)

11.(事情)过去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2分)

12.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2分)

13.学习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启示即可)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①。十年一布被,鼠伤,始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②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③,孤灯读书,往往达。善为诗,豫章④人宗⑤之为“西江派⑥”云。

【注释】①增益:增加。 ②家累:家属 ③晡时吏退:晡时是指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吏退是指下班。④豫章:今南昌。⑤宗:崇尚,推崇。⑥西江派:明初江右诗派,刘崧为该诗派的代表人物。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

(1) ( ) (2) ( ) (3)( )

13.说说“仍葺以衣其子”的意思。(2分)

14. 本文哪些句子记叙了刘崧勤奋刻苦的学习事迹?(2分)

15. 除了记叙刘崧勤奋学习外,本文还记叙刘崧哪些方面的事迹?(2分)

11. 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

12.(1)停止  (2)换,更换  (3)早晨

13. 仍然修补后给儿子做成衣服穿。

14.“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晡时吏退③,孤灯读书,往往达旦。”

15.天性廉慎(俭朴、低调、廉洁自律、),善为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异 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①以示儿子②,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释】①抟(tuán)黍:捏成团的黄米饭。②儿子:小孩。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其所者异也( ▲ ) (2)王封我矣( ▲ )

(3)必无利地( ▲ )  (4)其知精( ▲ )

11.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王果美地封其子 幽阴深邃奇(张岱《于园》)

B.此其地不利,名甚恶 峨冠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C.道德至言以示贤者 曾不能损魁父丘(列子《愚公移山》)

D.所取弥粗 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2分)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2分)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13.根据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应当怎样正确面对取舍。(3分)

10.(1)把……看作宝物;(2)多次;(3)接受;(4)越,更加。(每空1分,共4分)

11.B(3分)12.⑴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2分)

⑵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清楚楚。(2分)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敌入侵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要灭亡。(2分)13.提示:人生重在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为重要。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共3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元方入门不 己之不如也 耻

③思所以败之 所以 ④乃茅栗以往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

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

10.答案:①回头看;②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③用来……方法(手段等);④用袖子装。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评分:翻译正确通顺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甲文主张讲诚信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何陋有B.稍稍宾客父 窥镜,谓妻曰

C.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色D.结友别 鸣之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刮目相待 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5.(2分)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1)赵且伐燕(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全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明】
1.主观题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除有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3.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