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读书,不求甚解 好:

(2)每有意,便欣然忘食 会:

(3)造饮辄尽,在必醉 期:

(4)短褐穿结,箪瓢空 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3分)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4分)

2.(4分,每小题1分)

  (1)喜爱(喜欢)                (2)体会(领会)

  (3)期望(希望)                (4)经常(常常)

3.(6分,每小题3分)

  (1)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何许”“不详”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不为贫贱而忧愁(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汲汲”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

4.(3分)

读书(好读书)(1分)喝酒(性嗜酒)(1分)写文章(著文章)(1分)

5.(4分)

  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言之有理即可)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之,不亦厚乎!”

2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茂才 举: 以此之 遗:

2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暮夜无知者。

27.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4分)

 25.2分,举:推举(推荐)   遗:留下、传下。

26.4分,(1)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大意对1分,“故人”译对1分)(2)晚上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大意对1分,译对“暮夜”1分)。

27.4分,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2分);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了,这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2分)。(结合文中材料分析归纳。意思符合就给分。有欠缺的扣。)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生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宾客大宴…… . (2)既而儿醒,大啼。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翻译: .

10.找出选文中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情形的句子,

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

18.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

艺有什么作用?(3分)

.

8.(2分)  (1)适逢,正赶上    (2)不久,紧接着    (每小题1分。)

9.(2分)翻译: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

认为妙极了!  (意思对即可。)

10.(2分)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11.(3分,意思对即可。)  首尾相照应,使结构保持完整;(1分)侧面烘托,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2分)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说苑·反制》)

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2分)

23.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练紫之衣

(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24. 请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25.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这个短语是:

(1分)

23、(2分)(1)穿(1分);(2)但,却(1分)

24、(2分)你想禁止奢侈,为什么不先从自己开始呢?

25、(1分)上行下效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但当涉猎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1.选出下面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 )(2分)

A.或钱币乞之 蒙辞军中多务

B.大兄何事之晚乎 归来天子

C.忽啼求 仲永通悟

D.蒙乃始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从选材角度来看,却是一正一反,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幼年不学, 。但都说明了 。(2分)

14.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前者以 为主,言简意赅;后者 结合,以事说理。(2分)

15.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根据两文给人的启示,任选一个角度(对家长、对学生、对教师),写出对不同人的建议。(2分)

10.①粗略地阅读。②四处拜访。(2分)

11.A.(2分) 

12.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分)

13.泯然众人(1分);后天学习对成材的重要性(1分)。(共2分)

14.以对话为主(1分);后者叙议结合(1分)。(2分)

15.示例:①对家长:不应该目光短浅,贪图小利而不让孩子学习。②对学生:无论自己天资怎样都不能放松学习,因为后天的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或者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③对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严格要求,尤其天资聪颖的学生更不能放松要求。(2分)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辄:总是(常常)、就。 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③曷:通“何”,为什么。 ④执策:拿着书。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①普少吏事( ) ②家人箧视之 ( )

用其人( ) ④暮乃( )

1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普明日复奏人 曷不听所为

B.太祖悟 断其喉,尽其肉,去(《黔之驴》)

C.而能天下事为己任 人不得上,实奇(《于园》)

D.读竟日 亦荆吴形胜最也(《黄鹤楼》)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习:熟悉;发:打开;③卒:终于;④反:同“返”,返回。(每空1分,共4分)

13.B(3分) 

14.①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2分)

②宋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2分)

③(王冕)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2分)

15.刻苦、勤奋读书。(2分)

【附译文】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便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忘记了他的牛。(王冕的)父亲生气了,用鞭子打王冕,过后(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王冕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选文有改动)

17、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①晏子,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

②臣得暖衣饱 食:吃 ( )

③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

④公不,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2分)

A.、夫子禄寡耶? 辍耕垄上

B.、弊车驽马奉其身 无从致书

C.、臣足矣 皆以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不顾其行者 朝往,暮而归

19、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20、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17、(4分)⑴√⑵√⑶×⑷√

18、(2分)B

19、(4分)我节制自己吃饭穿衣(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大意1分,关键词“节”“养”“先”翻译正确各得1分)

20、(4分)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每点1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北之塞 惩:苦于

B. 固不可 彻:变通

C. 惧其不也 已:停止

D. 无陇断焉 垄断:阻隔

7.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 ③④ B. ②⑤

C. ②③ D. ①④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 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 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 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 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9.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6.D

7.A

8.D

[538fcecb50dfee09.jpg]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 ) (2)公将之( ) (3)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9.(3分)(1)同“遍”,遍及  (2)击鼓  (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21.(3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