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 D;

3、 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

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见人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之(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 云 行 道 所 见 聊 取 之 耳。

3、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3分)

答:

[f83296422551bbf9.jpg]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辄:总是(常常)、就。 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③曷:通“何”,为什么。 ④执策:拿着书。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①普少吏事( ) ②家人箧视之 ( )

用其人( ) ④暮乃( )

1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普明日复奏人 曷不听所为

B.太祖悟 断其喉,尽其肉,去(《黔之驴》)

C.而能天下事为己任 人不得上,实奇(《于园》)

D.读竟日 亦荆吴形胜最也(《黄鹤楼》)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习:熟悉;发:打开;③卒:终于;④反:同“返”,返回。(每空1分,共4分)

13.B(3分) 

14.①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2分)

②宋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2分)

③(王冕)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2分)

15.刻苦、勤奋读书。(2分)

【附译文】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便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忘记了他的牛。(王冕的)父亲生气了,用鞭子打王冕,过后(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王冕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

【甲】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乙】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牛,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惟掉尾长鸣。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张元 ②速医治之

③牛,至其父墓前 之使出

16.下列各句中的“为”词性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始悟为山市B.唐人尚未盛为之

C.叔父为蛇所啮D.为宫室、器皿、人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18.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感悟。(2分)

[3a7f41de66e7eed6.jpg]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在必醉 : 无从书以观 :

其欣悦 : 每有会意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如也。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0、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3分)

相同兴趣是:

不同之处是:读书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

11、文段二作者对“乡之先达”持怎样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4分)

态度:

评价:

8、期:期望; 致:得到;  俟:等待;  会意:对书中的旨意有所领会;

9、(1)     (2)

10、相同兴趣:都非常喜欢读书。不同:前者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后者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11、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贾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

【注】①蹇:跛驴,②张盖:打伞,③横截:横穿,天衡:京都的大陆。④素:拘囚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方思属联()(2)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

13.对文中翻译句子画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B.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C.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D.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14."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一句中具体的描写分析韩退之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1)正,正在(2分)(2)趁(2分)

    13.B(3分)

    14.(1)为琢磨诗文被关一晚,足见贾岛对治学的专注与痴迷。

    (2)与后文韩愈对贾岛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韩愈的宽容、惜才(答到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第2点答到对比即可)

    15."驻久"反映韩愈思考、琢磨了很长时间,"敲字佳"是他反复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可见他与贾岛一样,对于学问肯钻研又痴迷。(大意接近即可,结合关键词1分,结论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____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涉少时与佣者的一番对话表现出他不甘久居人下,以"鸿鹄"自许的心态。

B.吴广善于利用士卒对他的爱戴之情,又选择以将慰酒醉作为起事的时机,足见他的头脑过人

C.陈胜的动员,既冷静剖析了现实处境,又有充满信信心的激励,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D.陈胜、吴广杀死两个将慰的举动,彻底斩断了这批士卒的退路,是促使他们起义的关键。

 答案:

    9.纪传(1分)《史记》(1分,《》不写扣1分)

    10.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羞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一个分句1分,共4分。加黑加粗处为得分点)

    11.D(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