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应当) B.见往事耳(了解)
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孤 曾不若孀妻弱子B.蒙乃始就学 久而乃和
C.卿今者才略 二者不可得兼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味道, 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3分)
译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分)
译文:
9.D(应为“再”)
10.A(A项两个“若”均译为“如”或“比得上”;B项第一个“乃”译为“于是”,第二个“乃”译为“才”;C项第一个“者”附在时间词后,译为“……的时候”,第二个“者”附在数词后,译为“个、样、种”;D项第 一个“乎”是感叹语气,译为“啊”,第二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11.C(“正面”不正确,应为“侧面”)
12.(6分)
(1)(3分)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托)。(“辞”翻译正确给1分,“以……多务”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正确给1分,译文表达通顺给1分)
(2)(3分)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岂”“治”“博士”翻译正确给2分,译文表达通顺给1分)
评事生赠礼部尚书讳式①,字叔度。少有志操②,好学问,不事生产③。年十八,辞家居庐山,假书以读治《左氏》《公羊》《谷梁》《春秋》,旁出入他经④,积五六年不归,其业益精。
真宗即位⑤,便转刑部。初,李维清为盐铁使,其女婿盗用官钱数十万。吏畏维清,不敢劾。叔度发举其事⑥,维清坐黜⑦,维清由是怨。而三司贪猾吏以欺诳为生,疾叔度禁其业,亦皆怨。常狙伺欲塗陷之⑧。太宗察其情,每坐朝辄称其才,故毁不得入。太宗崩,真宗在谅阴⑨,吏因此告叔度事。李维清为御史中丞典治,欲深致其文,而吏所告皆虚,反坐⑩,维清愈怒。叔度既辩,即出视事如他日。维清乃讽吏劾不俟诏入朝⑪,免官。其年卒,年四十有九。
(选自刘敞《先祖磨甚勘府君家传》)
【注释】①评事生赠礼部尚书讳式:刘琠生下追赠为礼部尚书刘式。评事:即大理寺评事(大理寺的属官),这里指刘琠。赠礼部尚书:刘式死后追赠为礼部尚书。讳:避讳。刘式是江西樟树市人。②志操:志向操守。③生产:谋生之道。④治:疏理。旁出入他经:贯通这些之外的其他儒家经书。⑤真宗:宋真宗,997年继位。⑥发举:揭发检举。⑦坐黜:获罪被撤职。⑧狙伺:暗中窥伺。塗陷:污陷。塗,污。⑨谅阴:指居丧或居丧之所。⑩反坐:诬告别人,被审明治罪。⑪讽吏:以婉言隐语劝说吏员。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叔度发举其事
A.叔度发/举其事 B.叔度发举/其事 C.叔度/发举其事 D.叔度发举其/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假( ) (2)既( )
11.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12.刘式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免官的?(2分)
9.C(2分)
10.(1)借(2)已经(2分,每小题1分)
11.(宋太宗)每次在朝廷上称赞刘式的才华,所以抵毁阴谋无法得逞。(2分)
12.(1)李维清打击报复;(2)那些贪官失去了财路,心里怨恨。(2分)
【参考译文】刘琠生下追赠为礼部尚书刘式,(刘式)字叔度。少年时代就有志向操守,喜欢学习,不懂得谋生之道。十八九岁,离家到庐山隐居,借来《左氏》《公羊》《谷梁》《春秋》等书来研读,贯通这些之外的其他儒家经书,共有五六年不回家,他的学业更加精湛。
宋真宗即位,(刘式)按例转到刑部任职。当初,李维清担任盐铁使,他的女婿盗用国库数十万钱。官吏们害怕李维清,不敢弹劾(他女婿)。刘式揭发检举此事,李维清获罪被撤职,李维清因此怨恨刘式。可是,三司__狡猾官吏向来以欺诈为生计,痛恨刘式禁止了他们贪污行为,也都怨恨刘式。常常暗中窥伺想污陷刘式。宋太宗了解其中的情况,每次在朝廷上称赞刘式的才华,所以抵毁阴谋无法得逞。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在居丧,那些官吏因此告发刘式有事。(此时,)李维清担任御史中丞典治,想从那些文书中深挖,而官吏所告发的都是虚假的,(这些人因为)诬告别人,被审明治罪,李维清更加愤怒。刘式已经辩解清楚,马上像以前一样去办公。李维清就以婉言隐语劝说吏员弹劾刘式不等诏书下达就进朝,(刘式)被免官。这一年(刘式)去世,年仅四十九岁。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间隔)B.神弗福(福: 幸福)
C.谢将休士也 (谢: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 (谓:对……说)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 无劳倦之苦B.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以战
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D.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
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 。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行了略写。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9.D 10.A 11.B 12.B(
13.(1)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2分)
(2)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使百姓疲乏。(2分)
14.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 D;
3、 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
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人 云 行 道 所 见 聊 取 之 耳。
3、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3分)
答:
[f83296422551bbf9.jpg]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①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辄:总是(常常)、就。 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③曷:通“何”,为什么。 ④执策:拿着书。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①普少习吏事( ) ②家人发箧视之 ( )
③卒用其人( ) ④暮乃反( )
1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普明日复奏其人 曷不听其所为
B.太祖乃悟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人不得上,以实奇(《于园》)
D.读之竟日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习:熟悉;②发:打开;③卒:终于;④反:同“返”,返回。(每空1分,共4分)
13.B(3分)
14.①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2分)
②宋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2分)
③(王冕)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2分)
15.刻苦、勤奋读书。(2分)
【附译文】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便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忘记了他的牛。(王冕的)父亲生气了,用鞭子打王冕,过后(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王冕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书照着fó xiàng 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
【甲】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乙】雍正初,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惟掉尾长鸣。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张元怪之 ②速延医治之
③牛逸,至其父墓前 ④引之使出
16.下列各句中的“为”词性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始悟为山市B.唐人尚未盛为之
C.叔父为蛇所啮D.为宫室、器皿、人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
18.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你的感悟。(2分)
[3a7f41de66e7eed6.jpg]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8、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期在必醉 : 无从致书以观 :
俟其欣悦 : 每有会意 :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0、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3分)
相同兴趣是:
不同之处是:读书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
11、文段二作者对“乡之先达”持怎样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4分)
态度:
评价:
8、期:期望; 致:得到; 俟:等待; 会意:对书中的旨意有所领会;
9、(1) (2)
10、相同兴趣:都非常喜欢读书。不同:前者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后者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11、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