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6.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15.(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16.D
17.(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8.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 咸 (2)值积雪始晴 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91cec13f75f4ec7f.jpg]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吾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服:衣服
B.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
C.窥镜而自视 窥镜:照镜子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皆以美于徐公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介绍邹忌是一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B.妻、妾、客的问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
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
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A D B
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遇之,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
(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注释】①牛公: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②于頔:人名,唐朝大臣。③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④客将:客籍将领。⑤赍:携带。
19.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以海客遇之( ▲ ) (2)于公大恨( ▲ )
|
|
20.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3分)
( ▲ )去后,( ▲ )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 ( ▲ )曰:“已去。”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
22.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3分)
[f21d8b015dbac632.jpg]
公输(节选)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3分)
(1)楚王问其故 ▲ (2)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3) 虽杀臣,不能绝也 ▲
16.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乃记之而去 B.辍耕之垄上 C.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输盘之攻械尽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18.文中画线句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3分)
[93da0dc1670a361a.jpg]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应当) B.见往事耳(了解)
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孤 曾不若孀妻弱子B.蒙乃始就学 久而乃和
C.卿今者才略 二者不可得兼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味道, 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3分)
译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分)
译文:
9.D(应为“再”)
10.A(A项两个“若”均译为“如”或“比得上”;B项第一个“乃”译为“于是”,第二个“乃”译为“才”;C项第一个“者”附在时间词后,译为“……的时候”,第二个“者”附在数词后,译为“个、样、种”;D项第 一个“乎”是感叹语气,译为“啊”,第二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11.C(“正面”不正确,应为“侧面”)
12.(6分)
(1)(3分)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托)。(“辞”翻译正确给1分,“以……多务”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正确给1分,译文表达通顺给1分)
(2)(3分)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岂”“治”“博士”翻译正确给2分,译文表达通顺给1分)
评事生赠礼部尚书讳式①,字叔度。少有志操②,好学问,不事生产③。年十八,辞家居庐山,假书以读治《左氏》《公羊》《谷梁》《春秋》,旁出入他经④,积五六年不归,其业益精。
真宗即位⑤,便转刑部。初,李维清为盐铁使,其女婿盗用官钱数十万。吏畏维清,不敢劾。叔度发举其事⑥,维清坐黜⑦,维清由是怨。而三司贪猾吏以欺诳为生,疾叔度禁其业,亦皆怨。常狙伺欲塗陷之⑧。太宗察其情,每坐朝辄称其才,故毁不得入。太宗崩,真宗在谅阴⑨,吏因此告叔度事。李维清为御史中丞典治,欲深致其文,而吏所告皆虚,反坐⑩,维清愈怒。叔度既辩,即出视事如他日。维清乃讽吏劾不俟诏入朝⑪,免官。其年卒,年四十有九。
(选自刘敞《先祖磨甚勘府君家传》)
【注释】①评事生赠礼部尚书讳式:刘琠生下追赠为礼部尚书刘式。评事:即大理寺评事(大理寺的属官),这里指刘琠。赠礼部尚书:刘式死后追赠为礼部尚书。讳:避讳。刘式是江西樟树市人。②志操:志向操守。③生产:谋生之道。④治:疏理。旁出入他经:贯通这些之外的其他儒家经书。⑤真宗:宋真宗,997年继位。⑥发举:揭发检举。⑦坐黜:获罪被撤职。⑧狙伺:暗中窥伺。塗陷:污陷。塗,污。⑨谅阴:指居丧或居丧之所。⑩反坐:诬告别人,被审明治罪。⑪讽吏:以婉言隐语劝说吏员。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叔度发举其事
A.叔度发/举其事 B.叔度发举/其事 C.叔度/发举其事 D.叔度发举其/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假( ) (2)既( )
11.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12.刘式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免官的?(2分)
9.C(2分)
10.(1)借(2)已经(2分,每小题1分)
11.(宋太宗)每次在朝廷上称赞刘式的才华,所以抵毁阴谋无法得逞。(2分)
12.(1)李维清打击报复;(2)那些贪官失去了财路,心里怨恨。(2分)
【参考译文】刘琠生下追赠为礼部尚书刘式,(刘式)字叔度。少年时代就有志向操守,喜欢学习,不懂得谋生之道。十八九岁,离家到庐山隐居,借来《左氏》《公羊》《谷梁》《春秋》等书来研读,贯通这些之外的其他儒家经书,共有五六年不回家,他的学业更加精湛。
宋真宗即位,(刘式)按例转到刑部任职。当初,李维清担任盐铁使,他的女婿盗用国库数十万钱。官吏们害怕李维清,不敢弹劾(他女婿)。刘式揭发检举此事,李维清获罪被撤职,李维清因此怨恨刘式。可是,三司__狡猾官吏向来以欺诈为生计,痛恨刘式禁止了他们贪污行为,也都怨恨刘式。常常暗中窥伺想污陷刘式。宋太宗了解其中的情况,每次在朝廷上称赞刘式的才华,所以抵毁阴谋无法得逞。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在居丧,那些官吏因此告发刘式有事。(此时,)李维清担任御史中丞典治,想从那些文书中深挖,而官吏所告发的都是虚假的,(这些人因为)诬告别人,被审明治罪,李维清更加愤怒。刘式已经辩解清楚,马上像以前一样去办公。李维清就以婉言隐语劝说吏员弹劾刘式不等诏书下达就进朝,(刘式)被免官。这一年(刘式)去世,年仅四十九岁。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间:间隔)B.神弗福(福: 幸福)
C.谢将休士也 (谢: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 (谓:对……说)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 无劳倦之苦B.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以战
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D.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
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 。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行了略写。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9.D 10.A 11.B 12.B(
13.(1)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2分)
(2)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使百姓疲乏。(2分)
14.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 D;
3、 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