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2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相委而去

⑶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⑷卿何以不汗

2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友人惭,下车引之B.、其邻人之父亦云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25、用甲文原文填空(1分)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文 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是写儿童的聪颖机智,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元方的聪颖机智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2分)(1)约定   (2)离开   (3)小时候    (4)出汗

23、(1分)A

24、(1)陈太丘的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元方朝家门走去,连头也不回一下。(2分)

(2)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2分)

25、(1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26、(2分)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且语言风趣诙谐。(意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修全集·附录》

注释:①荻(dí):芦苇一类的植物。②闾里:乡里。③务:任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先公四岁而(孤儿)B.、使学诗(写,作)

C.、因而抄录(有时)D.、下笔已如成人(放下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夫人荻画地(用)B.、家无书读(然而)

C.、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代所借的书)D.、而已能诵书(欧阳修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3分)

1、A、D

2、D

3、(1)他读了很多古人的文章,母亲又让他学习写诗。

  (2)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心致力于读书。

4、欧阳修家境贫苦,却发奋苦学,最终成才。

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祖逖》,完成11—14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因起舞 因: ②不给铠仗 给:

③蹴琨觉 蹴: ④遂屯淮阴 遂:

12.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 ①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②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B. 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②晏子将使楚

C. ①为其来也 ②以逖为奋威将军

D. ①少有大志 ②睿素无北伐之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翻译: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14. 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祖逖的“大志”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文言文阅读(共13分)                                               

11.(共4分)

①因:于是。(1分)    ②给:供给。(1分)

③蹴:踢(1分)       ④遂:于是,就。(1分)

12. (2分) 【D】

13.(4分)

    答案示例:

(1)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发自励(或奋起__)。

(2)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评分说明:关键词漏译错译,酌情扣分。

14.(3分)

答案示例:闻鸡起舞(1分),请缨北伐(1分),中流击楫(1分)。

评分说明: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伤仲永》,完成12~15题。(共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未尝识书具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受于人者不至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B.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正坐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狼不敢前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各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的直接表现。(3分)

答: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12.(1)未尝识书具         曾经

(2)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3)受于人者不至            达到(要求)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13.C

评分标准:共2分。

14.(1)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2)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翻译各2分。

15. ①五岁时就可以写诗

     ②能就指定的事物作诗并很快完成

       ③诗歌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 -13题。(4分)

献之尝经吴郡,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辟疆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伦耳。”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即王献之,官王中书令(相当于宰相)。②人名。③;指点评论。④粗野,粗俗。

12.用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译文:

13.对文中王献之的表现,请你给他提两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2分

建议一:

建议二:

[d3ab3befa59cbfde.jpg]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8分)

十年春,齐师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入见。问:“何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齐师我 ②竹取道,下见小潭

B.①又何焉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

C.①肉食者,未能远谋 ②先帝不以臣卑

D. ①忠之也 ②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 ②操蛇之神闻

B.①入见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①何战 ②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D.①公与之乘,战长勺 ②相与步中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11.写出上文给你最深刻的一点启示,并简要阐述你的理解。(2分)

答:

[4a17b330fd67c890.jpg]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任选二个作答,2分)

(1)会宾客大( ) (2)妇抚儿( )

(3)宾客意舒( ) (4)不能其一处也( )

11、翻译句子(2分)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分)

13、作者在选文第②段中是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2分)

14、你认为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妙”在何处?(2分)

10、(1)举行宴会 (2)喂奶 (3)稍微(4)说出11、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12、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3、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的)14、示例:表演者不凭借外物,只用一张嘴就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这么复杂的声音,实属难得。

阅读<<伤仲永>>完成12——15 题(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并自其名 ( ) (2)父焉 (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4.方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15.方仲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谈谈它对不同人的启迪。(2分)

对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fa1e314320b14d5.jpg]

陈涉世家(节选)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②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③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④行收兵。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⑦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⑧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⑨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⑩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7.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4分)

①下: ②乃:

③兵: ④刑:

18.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翻译:

19.起义军从“至陈”到“计事立王”的这部分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请从文段中找出能高度概括另外两个阶段的词组,并依次填写在下面方框内。(每空两字)(2分)

至陈→ 计事立王

20.在《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在起义前分析天下各种形势时,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得出了起义“宜多应者”的判断。文段中的哪两句话可以证明陈胜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写出句子的序号即可)(4分)

[13f7acdcd89e04e3.jpg]

[0a6d12b40cbbe1bf.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魏王欲攻邯郸(1),季梁(2)闻之,中道(3)而反;衣焦不申(4),头尘不去(5),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6),方(7)北面(8)而持(9)其驾(10),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11)。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12),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1)选自《战国策 · 魏策》。(2)季梁:魏国的大臣。(3)中道:半路,中途。(4)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5)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6)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7)方:正。(8)北面:向北,朝北。(9)持:驾着。(10)驾:马车。(11)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12)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中道而 ( ) (2)我欲楚 ( )

(3) 先自其足 ( ) (4)而离愈远耳( )

2.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译文:

3.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 (2分)

4.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劝魏王( )(2分)

答:

1.①通“返”  ②到  ③最长短 ④成就王业

2.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还朝北走呢?

3.南辕北辙

4.目的是劝魏王放弃南辕北辙式的武力征服,以德服天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