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脱脱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 ⑵其人遂无以对。其:

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 ⑷非吾子若孙也。若: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x k b 1 . c o m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0.结合课文,说说包拯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3fed8883def64b52.jpg]

伤 仲 永

             [宋] 王 安 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 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 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 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 《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6.B  7.D  8.C  9.B  10.A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①临:临摹,学习。②率:标准。③书:书法。④简札:信件,书信。

得分

评卷人

1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或 答 人 简 札

13.通读全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12.或 / 答  人  简 札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

13.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按要求完成13~17题(19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 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①臣之妻私.臣(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客之美.我者(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6、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分)

17、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4分)

13、①偏爱

②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③使…  …听到

④认为…  …美

(共 4 分)

14、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②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 (共 4 分)

15、宫廷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3 分)

16、示例一: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方法方式,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蒙蔽,能够冷静对 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

示例二: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4 分)

17邹忌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甚矣”,从而委婉含

蓄地劝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4 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之B.岂五百里哉

C.非若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寡人与( )

(2)天下缟素( )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17.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2分)

14.(1)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2)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2分)

15.(1)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在啊!(4分)

16.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1分)

17.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唐雎:沉着、镇定、爱国、坚强无畏。(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处处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

C.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D.君将哀而之乎 生:生存,活下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已

D.以

A.于

苛政猛虎也 比吾乡邻之死则后矣

或泄目 是亦不可

C.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而吾捕蛇独存

哗然而骇者,鸡狗不得宁焉 策之不其道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甲、乙两文都是先叙后议。

B.乙文中作者慨叹的“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C.甲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D.甲、乙两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但甲文段卒章显志,乙文段却开篇点明主旨。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分)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分)

6.D、7.C、8.A

9、(1)假如我不干这件差事,那么早就已经困难不堪了。

  (2)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光一石粮食。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2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相委而去

⑶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⑷卿何以不汗

2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友人惭,下车引之B.、其邻人之父亦云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25、用甲文原文填空(1分)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文 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是写儿童的聪颖机智,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元方的聪颖机智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2分)(1)约定   (2)离开   (3)小时候    (4)出汗

23、(1分)A

24、(1)陈太丘的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元方朝家门走去,连头也不回一下。(2分)

(2)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2分)

25、(1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26、(2分)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且语言风趣诙谐。(意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其父而还自系焉 ②不其父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杀人者,臣之父也。

(2)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18.这个故事让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石奢?(2分)

(共8分)答案 16 ① 纵,放;② 私,偏袒 (每空1分,2分) 17 (1)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2)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每句2分,重点词语准确,意思通顺即可。)18 答案示例:为维护法令而舍弃生命。(或孝义兼备)(只要能概括石奢在这个故事中的性格,意思对即可,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寡人之耳者 (2)时时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劝谏是一门艺术,邹忌巧用现身说法,推已及人,以事设喻,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 使齐国政治修明。为迎接中考学校取消了九年级的音体美课,你打算怎样劝说学校恢复?(2分)

(共8分)答案 13 (1)闻:使……听到    (2)间:间或,偶然。(每空1分,共2分) 14 (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这就是所说的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每句2分,共4分;重点词语正确,意思通顺即可)15 答案略,语句通顺,语气委婉,说服力强,使人易于接受即可。2分。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29—32题。(10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小白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2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2分)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点词。( 2 分)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②尝与鲍叔贾。( )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④子孙世禄于齐。( )

31.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翻译: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翻译:

32.①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1分)

②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1分)

[1e77bcd9f0a3d856.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