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

而箝其喙。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伐燕( ) (2以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附加题   10

1        2    (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        3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       3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

               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

                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时仲永环谒于邑人 ( ) (2)不能前时之闻 ( )

(3)取而疾 ( ) (4)与南英辈以时文天下( )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e8485f198f48e3b9.jpg]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①。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

虞公滥③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④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 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滥:贪求。 ④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假:

(2)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恃:

(3)荀息伐虢,克.之 克:

16.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17.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

简要回答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2分)

 15.(1)借  (2)凭靠 (3)战胜 评分:本题3分。每小题1分。  16.车依靠两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能存在),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样。  评分:本题3分。翻译句子意思对即可;“虞虢之势是也”,判断句式未译出,扣1分。 17.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仔细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 间:偶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美于徐公

属予作文记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

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此所谓战胜朝廷

私拟作群鹤舞空中21世纪教育网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除弊,并且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主要为了铲除齐威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比美与进谏写得详,进谏的效果写得略;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8.C   9.D   10.C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w w w .x k b 1.c o m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吴广喜,无与为乐者

B.今亦死 暮而果大其财

C.扶苏数谏故 域民不封疆之界

D.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力拉崩倒之声

10.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1.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__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12.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3分)

9.A

11.B

[3625f35997a5e26a.jpg]

包拯

脱脱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 ⑵其人遂无以对。其:

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 ⑷非吾子若孙也。若: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x k b 1 . c o m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0.结合课文,说说包拯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3fed8883def64b52.jpg]

伤 仲 永

             [宋] 王 安 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 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 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 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 《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6.B  7.D  8.C  9.B  10.A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①临:临摹,学习。②率:标准。③书:书法。④简札:信件,书信。

得分

评卷人

1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或 答 人 简 札

13.通读全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12.或 / 答  人  简 札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

13.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按要求完成13~17题(19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 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①臣之妻私.臣(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客之美.我者(


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邹忌认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6、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分)

17、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4分)

13、①偏爱

②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③使…  …听到

④认为…  …美

(共 4 分)

14、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②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 (共 4 分)

15、宫廷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3 分)

16、示例一: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方法方式,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蒙蔽,能够冷静对 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

示例二: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4 分)

17邹忌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甚矣”,从而委婉含

蓄地劝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4 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之B.岂五百里哉

C.非若也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寡人与( )

(2)天下缟素( )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17.本文写了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2分)

14.(1)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2)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2分)

15.(1)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在啊!(4分)

16.如果安陵君敢违抗我强秦,那么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们的下场。(1分)

17.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前倨后恭。唐雎:沉着、镇定、爱国、坚强无畏。(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