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绍兴) 乌蜂(11分)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邀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能容一遨④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选自《郁离子·卷六》)

①哜(jiē)齐鸣声。 ②胝(zhī)老茧。 ③瘃(zhú)冻疮。 ④邀(áo)游玩。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黄蜂其力以为蜜  (竭尽)  B.其不者众哜而杀之  (离开)

  C.星而卧  (先前)      D.以观者笑也(留给)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20.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4分)

18.C

19.翻译: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

20.答: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簧)

  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现在站在朝堂上的人无论贵贱,没有不胼手胝足地为王做事,都是有益于楚国的人啊。可唯有先生游荡着吃饭,提前于星星出现时睡觉,看见太阳升起却还没起床,这是无益于楚国的人呐。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担忧先生会像乌蜂的遭遇一样啊。”

  熊蛰父说:“先生没看到人的脸么?眼睛与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须用的,唯独眉毛没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独你你没眉毛。这还能看么?以楚国之大,却不能容纳一个悠游吃闲饭的人,我怕这个国家成了没有眉毛的人,让看到的人嘲笑啊。”楚王听到了,更加善待熊蛰父了。

(2013年扬州市)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莫敢(2)命卒下奴

(3)汝敢我! (4)他事削其籍以归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卷石底以处(《小石潭记》)

B. 巡城遇之 至之市(《郑人买履》)

C. 遂焚烧其车 其真无马耶(《马说》)

D. 乃遍游江浙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2.翻译句子。(6分)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46fc0a47745104bd.jpg]

(2013年广东省)

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伐燕( ) (2)以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1        2    (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        3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       3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

               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

                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2013上海)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

【注】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册历:记事簿。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漫:随便。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人初不知其故( ) (2)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14 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15 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12.(1)原因、缘故(2)是

13.A

14.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15.B

(2013年兰州)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之,以为寡人戒。”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⑥戒:鉴戒。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饮 酣: (2)之 释:

14.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5. 同为劝谏君王,师旷与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3.(2分)(1)酣:尽兴(畅快)地喝酒。      (2) 释:放。

14.(2分)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或:答“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得1分。)

15.(4分)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自身为例,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2分)师旷先借撞“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直言以出,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谏的目的。(2分)(意对即可)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

而箝其喙。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伐燕( ) (2以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附加题   10

1        2    (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        3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       3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

               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

                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时仲永环谒于邑人 ( ) (2)不能前时之闻 ( )

(3)取而疾 ( ) (4)与南英辈以时文天下( )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e8485f198f48e3b9.jpg]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①。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

虞公滥③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④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 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滥:贪求。 ④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假:

(2)夫虢之不亡也,恃.虞 恃:

(3)荀息伐虢,克.之 克:

16.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17.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

简要回答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2分)

 15.(1)借  (2)凭靠 (3)战胜 评分:本题3分。每小题1分。  16.车依靠两旁夹车的木(才能前行),两旁夹车的木也依靠车(才能存在),虞和虢两国的形势就是这样。  评分:本题3分。翻译句子意思对即可;“虞虢之势是也”,判断句式未译出,扣1分。 17.二人都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仔细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 间:偶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美于徐公

属予作文记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

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此所谓战胜朝廷

私拟作群鹤舞空中21世纪教育网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除弊,并且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主要为了铲除齐威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比美与进谏写得详,进谏的效果写得略;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8.C   9.D   10.C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w w w .x k b 1.c o m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吴广喜,无与为乐者

B.今亦死 暮而果大其财

C.扶苏数谏故 域民不封疆之界

D.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力拉崩倒之声

10.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1.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__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12.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3分)

9.A

11.B

[3625f35997a5e26a.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