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何陋有B.稍稍宾客父 窥镜,谓妻曰

C.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色D.结友别 鸣之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刮目相待 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

(一)(16分)

5.(2分)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诗四句

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书以观

⑷同舍生皆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钱币乞之 遇其叱咄

B.未识书具 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每假借藏书之家

D.还扬州 手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答案】

11.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 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 B(2分)    

14. 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 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甲】

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涕: (2)竭其庐之入 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 辞: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11.【甲】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12.【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

    8.(2分)(1)涕:眼泪(2)入:收入(3)食:喂养(4)辞:言  词

    9.(2分)A

    10.(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1.(3分)示例: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  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   

12.(3分)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段太尉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  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意对即可)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2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相委而去

⑶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⑷卿何以不汗

2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友人惭,下车引之B.、其邻人之父亦云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25、用甲文原文填空(1分)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文 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是写儿童的聪颖机智,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元方的聪颖机智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2分)(1)约定   (2)离开   (3)小时候    (4)出汗

23、(1分)A

24、(1)陈太丘的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元方朝家门走去,连头也不回一下。(2分)

(2)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2分)

25、(1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26、(2分)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且语言风趣诙谐。(意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8.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未能远谋

(2)小惠未,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忠之属也,可一战 域民不封疆之界

B.公将驰 辍耕垄上

C.登轼望之 城居者未之知也

D.望旗靡 真无马邪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本文详略得当,详写了 ,略写了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3分)

12.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8.(4分)

(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1分)

(2)通“遍”,遍及,普遍(1分)

(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分)  (4)倒下(1分)

9.(2分)A

10.(4分)

(1)(2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关键词“狱”“虽”“察”“情”翻译正确得1分,句意正确得1分)

(2)(2分)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关键词“鼓”“再”翻译正确得1分句意正确得1分)

11.(3分)详写曹刿在前、战中、战后的表现(或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1分)略写双方的交战过程。(1分)重点表现曹刿的“远谋”,突出文章的中心。(1分)

12.(3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1分)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最后中国才会梦想成真。(2分)(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度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注释】①捐:丢弃,舍弃。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②“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③成于机杼:(倒装句,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④一丝而累: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⑤斯:此,这。⑥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⑦稽:迟延。⑧懿(yì):美好(多指德行)。⑨何异断斯织乎:(倒装句,要倒过来说)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羊子尝行路,得金一饼。 遗:

(2)妻乃引刀机而言曰。 趋:

3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译文】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

33.第①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 的错误。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 。(3分)

34.乐羊子妻所说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4分)

31.(1)遗:丢失。(2)趋:快步走。(2分)

32.(1)长久出外,怀有思念之情,没有什么意外的事。

 (2)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4分)

33.行路拾遗  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嗟来之食(3分)

34.略(通顺合理即可)(4分)

【甲】

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涕: (2)竭其庐之入 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 辞: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11.【甲】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12.【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

    8.(2分)(1)涕:眼泪(2)入:收入(3)食:喂养(4)辞:言  词

    9.(2分)A

    10.(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1.(3分)示例: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  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   

12.(3分)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段太尉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  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意对即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0.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4 分)

11.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于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4.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2 分)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10、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1、B 12、(1)当面指责   (2 )满一年(“一年”也可)

13、(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 分.“谤讥”“闻”译对得1 分)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 分,“前”“顾”译对各1 分)14、(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2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 蒙正为不闻而过之 佯: ⑵ 悔不问 穷:

2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27. 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4e1159b83de2b07.jpg]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2.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2分)

A. 蒙辞军中多务 B. 先帝不臣卑鄙 C. 不物喜,不以己悲 D. 其境过清

2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但当涉猎( ) ⑵蒙乃始就学( )

⑶与蒙论议( ) ⑷卿今者才略( )

2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10d8d6dc051c01b.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