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8分)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释】①罝(jū):泛指捕鸟兽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③怪:以……为奇怪。④息:平息。

8.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鲍鱼主过庙下

A. 鲍/鱼主过庙下 B. 鲍鱼/主过庙下

C. 鲍鱼主/过庙下 D. 鲍鱼主过庙/下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去( ) (2)故( )

10. 说说“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C  9. (1)离开  (2)原因

  10. 这是我放的咸鱼,哪有什么神啊?

  11. 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口技》完成10-14题。(18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0、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人 有 百 口 口 有 百 舌 不 能 名 其 一 处 也。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宾客大宴 ( ) (2)妇抚儿 ( )

(3)中力拉崩倒之声( ) (4)群响毕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3、课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请简析其作用。(3分)

14、“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出了听众怎样的神情动作?(3分)

[1d566f5b0aa81cb4.jpg]

阅读《口技》,回答7-11题。(20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7、下列加点词的词性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满寂然B.、宾客大宴C.、抚尺一D.、中力拉崩倒之声

8、解释加点词:(4分)

群响毕 八尺屏障

不能名一处 几欲先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0、对选文第④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俄而”是表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文字描摹了失火和救火的声响场景。

C.、这段文字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D.、连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11、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谈谈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口技”?(6分)

[280e61fd03239174.jpg]

[2877478fcfe72914.jpg]

【2013年·四川省达州市】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9——23题。(12分)

得分评卷人

【甲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19.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一处)(1分)

今 齐 地方 千 里

20.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新 |课|标| 第 |一|网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2.【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分)

23.【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2分)

【答案】

19. (仅标一处)(1分)

今 齐 地/方 千 里

20.C(2分)

21. (4分)

(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每小题2分)

22. (3分)

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1分)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分)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分)

23. (2分)

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

(二)(8分)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②耻己之不如也 耻

③思所以败之 所以 ④乃袖茅栗以往 袖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分)

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2分)

【答案】

10.答案:①回头看;②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③用来……方法(手段等);④用袖子装。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评分:翻译正确通顺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甲文主张讲诚信 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匡君福民,隐不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以悦亲善身(值得)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九十

B.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贫 货恶其弃地也

D. 仕不足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光先帝遗德

21.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22.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9.D      20.BD

21.①②

22.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 ,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何陋有B.稍稍宾客父 窥镜,谓妻曰

C.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色D.结友别 鸣之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刮目相待 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

(一)(16分)

5.(2分)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诗四句

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书以观

⑷同舍生皆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钱币乞之 遇其叱咄

B.未识书具 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每假借藏书之家

D.还扬州 手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答案】

11.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 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 B(2分)    

14. 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 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甲】

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节选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涕曰 涕: (2)竭其庐之入 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 辞: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11.【甲】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12.【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段太尉都关注民生、同情百姓,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

    8.(2分)(1)涕:眼泪(2)入:收入(3)食:喂养(4)辞:言  词

    9.(2分)A

    10.(2分)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11.(3分)示例:A.三代人六十年长居此地B.受悍吏侵扰  不得安宁C.天天面临死亡的威胁(符合题目要求,意对即可)   

12.(3分)柳宗元用写文章的方式来反映沉重的赋税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段太尉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百姓,他亲自给被打伤的农民处理伤口、  早晚喂饭,还卖掉自己的马买谷子替农民还租。(意对即可)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22、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⑵相委而去

⑶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⑷卿何以不汗

2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友人惭,下车引之B.、其邻人之父亦云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25、用甲文原文填空(1分)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乙两文 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是写儿童的聪颖机智,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元方的聪颖机智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2分)(1)约定   (2)离开   (3)小时候    (4)出汗

23、(1分)A

24、(1)陈太丘的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元方朝家门走去,连头也不回一下。(2分)

(2)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2分)

25、(1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26、(2分)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且语言风趣诙谐。(意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