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朕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始:

(2)数见,问以民间疾苦 延:

2.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3.弓工的话使李世民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4.结合选文简要谈谈李世民具有哪些特点?(3分)

附加题

1.(1)才,方才。  

(2)请。

2.朕以弓矢定四方| 识之犹未能尽| 况天下之务| 其能遍知乎!

3.领悟到自己虽然依靠武力(或:弓矢)统一天下,但从前对弓的知识了解不全面,对治理国家的事务更是不可能全部了解,应当广泛听取主管大臣们的意见。

4.文中李世民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谦虚,关心民间疾苦,从他自我批评治理天下的得失,召见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询问政治可见;二是善于自省(或:细心、聪敏),从他从弓工的话里反思自己的治理这件事可见。

附译文:

皇上对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从小就爱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但我让做弓的匠人看时,他竟然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他们缘故,他说:‘木材的心不直,脉理就都歪斜了,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能直行。’我这才领悟到从前辨别弓的眼光还不精准。我凭借弓箭平定天下,尚且对弓的情况不能尽知,何况天下那么多的事务,怎么能全知呢!”从此以后,命令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接见,询问他们民间疾苦和政事的得失。

阅读下文,完成第22题。(4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2. 本文既嘲笑了执长竿 ;更嘲笑了锯竿入城的老父,笑他

[6db3a9d91532f738.jpg]

阅读《寓言两则》,完成19-22题(1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而忘之( ) (2)吾忘持( )

(3)契其舟( ) (4)不亦乎( )

20. 翻译划线句子。(4分)

2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的蠢人。(4分)

[1c7ee978710ae4ee.jpg]

阅读《东方朔救乳母》,完成23—25题。(6分)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①,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②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③以激之。” 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④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帝怆然,遂舍⑤之。

①愎bì:执拗。②临:临刑。③设奇:设计妙计。④宜:应该、应当

⑤舍:赦免

23.与“我当设奇以激之”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不试之以足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岁以大穰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4.翻译句子: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2分)

25.东方朔不直接向武帝求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这个故事表现出东方朔的 (2分)

[14aa658232215860.jpg]

阅读《郁离子 捕鼠》,完成23—24题。(5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23.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各自的主张是什么?(2分)

[c156f9de692eb115.jpg]

阅读《梵天寺木塔》一文,完成21—24题。(1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21.解释加点字。(2分)

(1)其塔动( ) (2)以金钗( )

(3)匠师其言( ) (4)人其板( )

22.翻译句子。(4分)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23. 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2分)

2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e669f7c44cada9d8.jpg]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曹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著作《 》。本文记述的 (战役名)是古代一个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2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4分)

○1牺牲玉帛 古: ;今: ;

○2小大之狱 古: ;今: ;

1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曹刿请见——下见小潭

B.彼竭我盈,故克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问:“何以战?”——以其境过清

D.登轼而望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13、翻译: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

译:

14、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读了这篇短文,有的同学认为鲁庄公“鄙”,昏庸无能,目光短浅;而有的同学却认为鲁庄公能任人为贤,不耻下问,甘当配角。对这两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上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2分)

________

________

10、《左传》 长勺之战

11、(每处各1分)①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为某种目的而舍弃利益;○2古:案件;今:监狱。

12、B

13、打仗是靠敢做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14、(符合文意,写出一点即可。)例:○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5、(言之成理即可。)例:虽然鲁庄公有“将鼓”“将驰”的急躁冒进之意,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没有独断专行,善于接贤纳谏,礼贤下士,也不失为一明主。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以为

(2)于是人之吾轩者:

(3)因之曰 “何陋”:

(4)记之以来者: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断线句子的意思。(3分)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11.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4分)

答:

12.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8.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中,“就”“为”是动词,所以应在“为”之前停顿,“以”相当于“而”,解释为“来”,所以“以”之前也要停顿。

9.(1)简陋(鄙陋)  (2)到 (3)命名(4)等候,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联系课内文言文。比如,“陋”可以联系《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及”可以联系《郑人买履》中的“及市”,“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俟”可以联系《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要抓住句中关键字词。比如“而”“旬”“安”。

11.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作者期待“君子”来夷地教化百姓。根据“然此无报于其质也”,可以知道该文还赞美夷人的美好品行。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夷地居住而忘记了居住在夷地,可知此文和《陋室铭》一样,表达了作者安乐道的人生态度。

12.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

【附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 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①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6.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汉阴 B.万钟我何加焉

C.苛政猛虎也 D.每假借藏书之家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果杀人命 亡: ②今直刺杀之以百姓 谢:

③太祖攸而笑 目: ④大之 破: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6.C

7.B

8.(1)逃,逃跑  (2)谢罪  (3)用眼睛看  (4)打败

9.(1)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  (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表,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选自《戒皇族·国朝太宗类苑》)

【注】①却:摒除。②念:想。③恣:任凭。④吉:吉祥。⑤贼:敌人。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又天子( ) (2)犹失天下之士( )

(3)每一衣( ) (4)汝等勿人短(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菊 太宗尝皇属曰

B.长深宫 非亭午夜分

C.贵为天子 则念耕

D.谦德也 火伴惊忙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8.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甲乙两文中周公和太宗都以自身经所作为例子来告诫后代。甲文表现周公做法的句子是: ;乙文表现太宗做法的句子是:

9.读完甲乙两文,请联系自身实际,淡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610d939825584141.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