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之不易(自编)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释: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任荆州刺史,太元十九、二十年,荆、徐二州水灾。他笃信天师道,生活俭省。③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④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⑤率物:为人表率。⑥真素:真诚无饰;质朴。素:朴素。⑦语(读yu):动词,告诉。子弟:这里指子侄辈。⑧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方州:州。⑨豁(huo):抛弃。时意:时俗。⑩常:常态。⑾“焉得”句:意指不能因为登上高枝就抛弃树干,比喻不能因为身居高位就忘掉了做人的根本。⑿尔曹:你们。存:谨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2分) B.

①殷仲堪为荆州( ) ②水俭( )

欲率物( ) ④亦缘其真素(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勿我受任方州”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A.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B.是谓之“文”也 C.太祖常劝读书 D.普又其人奏

13.用“/”标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焉 得 登 枝 而 捐 其 本?

14.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1)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译:

(2)每归府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译:

15.从殷仲堪的言行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2分)(C.)

10.①刚   ②正遇上  ③虽然  ④本性、品性

11.B因为(A认为  C  介词 用、拿   D介词 把)

12. 焉 得 登 枝/ 而 /捐 其 本?

13.(1)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2)(他)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14.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质朴的品行。这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自编)A.

孔子游( ) 日中则如盘盂( )

其故( ) 此不为近者而远者乎( )(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问故”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自编)

A.喙有钳 B.先自度足 C.密使妻见喻皓之妻 D.普又以人奏

7.用“/”标出下面句子四处朗读停顿(2分)(自编)A.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8.翻译句子(3分)(自编)A.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译:

(2)孰为汝多知乎? 译:

9.“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从这个故事中,孩子的态度可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概括(3.5分)(自编)B.

5.到东方  等到  询问    觉得热 觉得凉

6.D指示代词,这(例句中“问其故”的“其”为代词他们A代词,它的 B代词,自己  C代词,他的)

7.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8.(1)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2)谁说你智慧多你?

9. 不能。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的,即使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其次,人们从小就要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宇宙无穷,知识无穷,学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质疑,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自编)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①范氏:指范昭子,名吉射(yi),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后为赵简子打败。②况然:形容钟声洪亮。③掩:掩盖,遮蔽。

(1)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

A.范氏之也( ) B.掩其耳( )

C.负而走( ) D.钟大不可( )

②与“以椎毁之”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A. 普又以其人奏 B.岁以大穰 C.何不试之以足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A.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已 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B.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A.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A.出逃,逃亡 B.急忙,立即    C.想    D.背    ②C

(2)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已 也

(3)①不愿意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但不愿自己听到钟声,这就荒谬了。

②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4)如果作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别人(大意对即可)

译文:范氏出逃的时候,有个百姓得了他一口钟,想背着钟逃走。可是钟太大,背不动,于是用木槌想把钟敲碎弄走,钟轰然作响,那个人怕别人听见来抢这口大钟,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用手捂起来。不愿意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但不愿自己听到钟声,这就荒谬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选自2012年春兴化与姜堰等校联考试题)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①向者:刚才。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阴德,指有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③令尹:官职名,相当于丞相。④信:信服。仁:仁慈。

(1)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

A.孙叔敖婴儿时( ) B.其母问其( )

C.蛇安在( ) D.长,为楚令尹( )

②与“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B.

A.归而泣 B.杀而埋之 C.跪而拾之以归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A.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B.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A.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A.是 B.原因,缘故    C.现在  D.等到  ②D    

(2)吾   闻  /  有  阴  德  者  /   天  报  以  福

(3)①刚才我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我担心会离开母亲而死去。(注意“恐”“去”两词的解释)②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了。

(4)仁爱,善良,为了他人宁肯牺牲自己。(大意对即可)

孙亮暑月游西苑,食生梅,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覆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平?”吏叩头曰:“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小儿子,继孙权为吴国皇帝,公元252年至257年在位,后被废为会稽王。②黄门:指宦官。③中藏吏:掌管皇家仓库的官吏。④矢:通“屎”。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2分) (自编)B.

中藏吏取蜜( ) ②黄门怨藏吏( )

③彼从臣贷宫席不与( ) ④当内外湿(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乃枉耳”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自编)A.

A.至市 B.禽兽变诈几何哉 C.方为秋田害 D.钱帅登

13.联系上下文,说说孙亮为什么要“呼吏持蜜瓶入”,并问“黄门不有求于尔乎”?从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明辨是非的原因是什么? (2分)(改编相关练习)(C.)

11. ①就:靠近,接近            ②素:平时   ③尝:曾经       ④俱:都

12.D代词(A.动词,到……去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的)

13.①“呼吏持蜜瓶入”是为了查看瓶盖是否盖紧,以验证黄门的话是否可信;问中藏吏“黄门不有求于尔乎”是为了寻找黄门作案的动机;最后对鼠屎干与湿的分析切中要害,使黄门不得不低头认罪。②凭借他严谨的分析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5.解释焦点的字词(2分)(自编)A.

家人箧视之( )次日临政( ) 而能以天下事为任( ) 卒其人(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普又人奏”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自编)

A.喙有钳 B.先自度足 C.密使妻见喻皓之妻 D.间千二百里

7.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自编)A.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家人/发箧/视之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普/明日/复奏起人

8.翻译句子(4分)(自编)A.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译: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

9.从本文中,你能学到赵普的什么精神?“手不释卷”证明赵普读书非常勤奋,经举出两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3分)(改编相关练习)B.

10.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也不必学习那么多知识,而只研究透彻《论语》就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少于30字)(3分)(改编相关练习)(C.)

5.打开  等到  自己  任用

6.D指示代词,这 (A代词,它的 B代词,自己  C代词,他的)

7.A 正确的停顿为:太祖/常劝以读书

8.(1)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2)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人用了这人。

9. 刻苦读书以及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韦编三绝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凿壁借光    目不窥园  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磨穿铁砚  圆木警枕  幼学不厌  朝乾夕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囊茧照读  悬梁刺股  仰屋著书  映月读书

10. 答:示例一:当然不能。《论语》里虽然包含了学习、做人、处事、治国等各方面的知识,是孔子一生思想理论的精华,但是这些理论只能充实我们的思想,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不能仅凭它们就想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立足。我们必须用大量的文化知识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将来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示例二:赵普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他工作的目的和方向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用到实际中来,这就是赵普只用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的原因。而我们不是古代的官吏,即使以后从政也不仅仅是一部《论语》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复合型人才,所以,只研究透彻《论语》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可笑想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喟(kuì):感叹。⑨缙绅:指官绅阶层。⑩旅会:大聚会。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方俗 ( ) ②期月而诣莫生 ( )

③能使人慷慨泣矣( ) ④争之使奏其技(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可使以其技鸣

A.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使 人 之 性 情 不 能 自 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赵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熟悉  ②过了一个月  ③流泪  ④邀请(4分)  ⑵C (2分)

9、使 /  人 之 性 情 /  不 能 自 主  (2分)

10、⑴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2分)

⑵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2分)

11、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每点l分,意对即可。2分)

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8-11题(14分)

齐国厚葬,布帛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8.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齐国厚葬( ) ②布帛于衣裘( )

③桓公之 ( ) ④厚葬之风矣( )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布帛尽无以为蔽”句中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入无法家拂士 B.战请从

C.至无可用 D.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9.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2分)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8. (1)喜欢  (2) 全,都  (3)担心  (4)停止  (4分) B  (2分)

9.  未 几/厚 葬 之 风/ 休 矣。(2分)

10.(1) 凡是人的行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2分)

(2)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1. 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2分)

阅读欧阳修的《卖油翁》一文,完成8—11题。(14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①陈康肃公: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②自矜(jīn):自夸。矜:夸耀。③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④睨(nì)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颔(hàn):点头。⑥忿然:气愤的样子。⑦安:怎么。⑧覆:覆盖。⑨杓(sháo):舀东西的器具,勺子。沥(lì)之:向下灌注,沥,下滴。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陈康肃公射 ( ) ②射于家圃 ( )

③卖油翁担而立 ( ) ④以杓酌油沥之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公亦以此自矜

A.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 B.徐以杓酌油沥之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以我酌油知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尔 安 敢 轻 吾 射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卖油翁“酌油”一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一成语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擅长,善于 ②曾经 ③放下 ④慢慢地 (4分)  ⑵D(2分)

9、尔  /  安  敢  轻  吾  射  (2分)

10、⑴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高超)吗?(大意对即可,2分)

⑵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使用了那个人。(“乃”“悟”“卒”翻译到位,2分)

11、熟能生巧。(2分)

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 一文,完成8一11题。(14 分)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 ?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见乎王( ) ②不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其说( ) ④今令臣玉炊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 )

A.读之竟日B.至之市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久之,目似暝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⑵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8.(1)①能够,可以;②认为…遥远;③听;④吃。(4分)

(2)B(2分)

9.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10.(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