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居士传 (节选)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20、“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 (1分)

21、“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2分)

22、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2分)

20、多次(1分) 21、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2分)

22、聊以志吾之乐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2分)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①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②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初潭集·廉勤相》

注释:①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②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2)此必不能致我鱼。

[76ea25486d080752.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世 (2)未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不能前时之闻

10、翻译以下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1.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9. (1)属于。(2)曾经。(3)完成。(4)相当(每题1分,共4分,)

10.(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或:是因为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每题2分,共4分)

11.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1分)

12.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一)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风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①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智 。《王羲之机智》

(二)

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②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③,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④传》)

①剔吐:吐口水。②正色:严肃。③捻:追逮到。④符融:前秦符融为冀州牧。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可二人走(一起)B.于是得(周全)

C.人论事(摒退)D.敦论事半(到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剔吐污头面被褥 丹书帛曰“陈胜王”

B.路人逐擒之 谓信然

C.融见笑曰 广起,夺杀尉

D.时称其有智 三顾臣草庐之中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②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熟眠 ,于是得全。

8.王羲之和符融都很聪明,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5.B6.AC(4分,各2分)

7.①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②等到掀开蚊帐,见他嘴边流口水,相信他睡得很熟,于是得以保全性命,(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8.王羲之:情急之时,知道假装睡着保全性命,可见其沉稳机智。符融:见贼反诬,能够通过事实让盗贼认罪,可见其灵活机智。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适:恰好,适逢。②直:价值相当于。③逾:过了。④踵:到,走到。⑤谢:道歉。⑥缪:通“ 谬”,错误。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 (2)遂与之 ( )

11.用现在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塑造友人的形象?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13.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10.(2分,每给解释1分)派、打发、让        断绝来往、绝交

11.(2分)有一天,友人来拜访,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人的脚上,大惊,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子。”

12.(2分)语言描写   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13.(2分)不要随便怀疑他人,要有真凭实据。

文言文阅读(14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6、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是: (2)一时:

(3)欠伸 (4) 毕备:

17、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8、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妙处何在。(3分)

19、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3分)

16、(1) 这(2)同时(3)起身 (4)全有

17、(1)同时发出,各种妙处都有了。(2)所有在座的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斜着眼,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十分奇妙。

18、由远及进的手法写的。答案接近即可。

19、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说书人技艺的高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节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剑一人敌,不学/不为外人道也B.吴中子弟/小大之狱不能察

C.学书不成,/我以日始出时人近D.徒属曰:“敬受命/已惮籍矣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11.结合乙段文字中具体内容,说说项羽的性格特征(4分)

8.C (3分

9.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共2分)

10.(1)况且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

(2)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说狂话,要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觉得项羽是个奇才。(每句3分,共6分)

11.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羁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只要说出两个方面即可,每点2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节选)

【乙】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州人。 少精敏, 无不通达。 取进士第, 崭然见头角, 名声大振。

元和中, 谪守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等, 则没为奴婢。子厚与之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当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 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 悉有法度可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疑乎是/贻余核舟一B.如外人/令赎归

C.至陈/一岁D.此则岳阳楼之大也/悉有法度可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当归其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分) (2)是岂不足为政邪?(3分)

11.结合两段文字中具体内容,请你对柳宗元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8.D   (3分)

9.其 尤 贫 力 不 能 者 /令 书 其 佣 /足 当  归 其 质(共2分)

10.(1)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风俗的人得到它。

(2)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每句3分,共6分)

11.(1)从他要帮蒋氏换差事以及发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叹,可看出他关心人民疾苦。

(2)从他取进士第, 崭然见头角,  名声大振, 一时皆慕与之交可看出他才华出众

(3)从他谪守柳州时作为可看出他治理有方,处处为百姓着想

(4)从他指导进士可看出他注重提携后学(只要说出两个方面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处之不易(自编)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释: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任荆州刺史,太元十九、二十年,荆、徐二州水灾。他笃信天师道,生活俭省。③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④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⑤率物:为人表率。⑥真素:真诚无饰;质朴。素:朴素。⑦语(读yu):动词,告诉。子弟:这里指子侄辈。⑧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方州:州。⑨豁(huo):抛弃。时意:时俗。⑩常:常态。⑾“焉得”句:意指不能因为登上高枝就抛弃树干,比喻不能因为身居高位就忘掉了做人的根本。⑿尔曹:你们。存:谨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2分) B.

①殷仲堪为荆州( ) ②水俭( )

欲率物( ) ④亦缘其真素(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勿我受任方州”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A.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B.是谓之“文”也 C.太祖常劝读书 D.普又其人奏

13.用“/”标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焉 得 登 枝 而 捐 其 本?

14.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1)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译:

(2)每归府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译:

15.从殷仲堪的言行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2分)(C.)

10.①刚   ②正遇上  ③虽然  ④本性、品性

11.B因为(A认为  C  介词 用、拿   D介词 把)

12. 焉 得 登 枝/ 而 /捐 其 本?

13.(1)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2)(他)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14.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质朴的品行。这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自编)A.

孔子游( ) 日中则如盘盂( )

其故( ) 此不为近者而远者乎( )(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问故”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自编)

A.喙有钳 B.先自度足 C.密使妻见喻皓之妻 D.普又以人奏

7.用“/”标出下面句子四处朗读停顿(2分)(自编)A.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8.翻译句子(3分)(自编)A.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译:

(2)孰为汝多知乎? 译:

9.“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从这个故事中,孩子的态度可用《论语》中的哪句话来概括(3.5分)(自编)B.

5.到东方  等到  询问    觉得热 觉得凉

6.D指示代词,这(例句中“问其故”的“其”为代词他们A代词,它的 B代词,自己  C代词,他的)

7. 我 以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时 /远 也。

8.(1)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2)谁说你智慧多你?

9. 不能。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的,即使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其次,人们从小就要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宇宙无穷,知识无穷,学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质疑,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